河南“蜱虫中毒”
核心提示:
据报导,河南发生“蜱虫中毒”事件,已监测到病例557例,死亡18例。这些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腹泻及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河南“蜱虫中毒”,这是一种什么病呢?会不会像小龙虾中毒事件一样至今原因不明呢?有没有办法预防和治疗呢?
不是“蜱虫中毒”,而是传染病
所谓“蜱虫中毒”事件实际上是一种新的传染病,叫做“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这种传染病的元凶不是蜱,而是一种专门寄生在人体白细胞中的细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这种病最先发现于美国。1990年,美国威斯康星州的一家医院收治了一例发热的病人。医生从这例病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发现了一种像桑葚一样的包涵体。以后,类似的病人在美国逐渐增多,明尼苏达州、罗得岛州、康涅狄格州都出现了类似病人,引起了美国医生的重视。1994年,经过对这种桑葚样包涵体基因的分析,认为是一种人埃立克体感染,因此当时被命名为人粒细胞埃立克病。2001年,一位医生对这种病原体重新进行分析,发现它与埃立克体不同,而是一种被称为“无形体”的微生物,并重新命名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它引起的疾病也随之更名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目前,这种传染病在美国、欧洲许多国家都有流行,美国每年报导病例600~800例,一些地区甚至成为夏秋季导致不明原因发热的重要原因。
2006 年,安徽芜湖发现了我国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此后在湖北、浙江、河南、山东、山西、江苏等地都有发病报导,近几年来,我国发病人数有所增多,为了指导各级医疗机构正确开展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诊断和治疗,我国卫生部于2008年就组织专家制定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致病元凶藏身于动物,蜱虫不是元凶是帮凶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在自然环境下藏身于多种野生动物、家畜和小型囓齿动物。它们在动物间自然循环感染,被感染的动物就成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传染源。不同国家,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藏身的动物不同。美国医生发现,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常在白足鼠体内藏身,而欧洲医生发现,红鹿、牛、山羊均可持续感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但是,我国的这种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藏身之处尚未找到。
蜱是藏在浅山丘草丛中的一种小虫,有时也寄生在动物的皮毛间,靠叮咬动物吸血为生。蜱虫在叮咬动物后再叮咬人,就可能把动物体内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传播到人体内,导致人感染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因此,蜱虫不是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元凶,而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人体的帮凶,在疾病的传播中起到了一个“传播媒介”的作用。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主要发生在森林和丘陵地区,夏季和秋季是蜱虫活动较为活跃的季节,容易流行,经常在野外工作的劳动者及旅游者容易受到蜱虫叮咬而感染。
蜱虫还是多种传染病传播的帮凶
蜱有许许多多的种类,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蜱大约800余种。除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以外,蜱还能传播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蜱媒回归热(地方性回归热)、莱姆病、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等许多疾病。因此,蜱是许多传染病流行的帮凶。
预防这些传染病的主要方法是防止蜱虫叮咬。在人们经常活动的蜱虫栖息及越冬场所喷洒敌敌畏、马拉硫磷、杀螟硫磷等灭蜱,饲养的牲畜可定期药浴杀蜱。在流行区从事野外劳动的人和旅游者要注意个人防护措施,穿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裤,穿长袜长靴,戴防护帽,外露部位要喷洒驱蚊药,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
蜱虫常会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如果发现蜱虫附着在身体上叮咬,不能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其除去,因为蜱虫体上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在受到刺激后,蜱虫会越往体内钻,并吐出更多蜱虫唾液。应立即到医院在叮咬处消毒后进行局部麻醉,麻醉起效后才可用镊子将蜱虫连同它口器里的倒刺一起去除,一点也不能留在体内。
蜱虫叮咬而感染的传染病都是可以治疗的。如果在蜱虫叮咬后出现发热症状,一定要到医院请医生诊治。
来源:北京青年報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