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天,“胡奥会”抢占多数德语媒体的头条。而德语媒体报道中频繁出现的几个关键词分别是“对手”、“伙伴”、“超级大国”、“货币”、“人权”及“和谐”。
胡锦涛“听不见”
1月20日,《明镜周刊》网页上头条和第二显著位置的文章都围绕一个话题:胡锦涛访美。可见《明镜周刊》对报道“胡奥会”的重视程度。其中一篇文章题为“胡锦涛‘听不见’”。文章以胡奥联合记者会为切入点。记者会上一名美国记者就中国的人权状况分别向奥胡提问。在全场记者等待胡锦涛表态时,这位中国最高领导人却面无表情,沉默不语。至于胡沉默的原因是否真是翻译技术故障,不得而知。在美国记者再次重复问题后,胡锦涛表示中国承认“人权普遍原则”,但要与“国情结合”。白宫的工作人员在记者会后强调,翻译工作没有出问题,每一个问题都翻译给了胡锦涛听。《明镜周刊》这篇文章最后总结说,从记者会上的“翻译故障”一事可以看出,美国虽然可以借胡锦涛来访提及许多话题,但这还远远不意味着,北京会“听进去”美国所有的话。
“自信的美国,更自信的美国总统”
《时代周报》1月20日发表文章,评价奥巴马在此次胡锦涛来访展示出“成功的平衡各方力量的表现”,挽回了2009年11月首次访华时“丢的面子”。文章写道,奥巴马首次访华时表现得像一个“底气不足的欠债人”,让世人深感美国对中国的依赖性。当时美国媒体批评奥巴马的表现与超级大国总统的身份不符。而此次胡锦涛访美,奥巴马表现得从容得体。既让胡锦涛感到美国对中国的尊重与重视-这在胡锦涛受到的最高规格礼遇不难看出,同时,奥巴马也直言不讳地谈到货币争端,贸易不平衡,中国的军备以及人权问题,并间接呼吁北京政府释放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该文章最后还写道奥巴马欢迎胡锦涛仪式上的插曲:一名美国贵宾在欢迎仪式上昏倒,被送往医院。文章作者试问这是否是美国也将昏倒在中国面前的征兆?而得出的结论是:此次胡奥会可以看到一个自信的美国,和一位更加自信的美国总统。
“时代转折”
《每日镜报》19日则用“两大巨人的峰会”来形容胡锦涛此次国事访问。文章以“欢迎来到新的世界秩序!”作开场白,认为中国国家主席此次访美意味着一次时代转折。1989年苏联解体后美国独自称雄世界的时代已经结束,如今的世界几乎在所有问题上都需要中国:应对经济危机、能源分配、朝鲜半岛局势、伊朗核争端、气候保护……这些问题都需要北京的合作和支持。文章认为,美中关系多样而复杂,紧密又不乏冲突。然而中国如果真想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就不能只要求他国多顾及中国的感受,而是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无论是参与气候保护还是支持制裁伊朗,都会花掉北京不少银两,而北京以此可以换来更大的政治影响力。
“债主找上门来”
《日报》更多地从美中经济关系角度看胡锦涛访美。该报19日以“债主国访问欠债国”为题发表文章,认为无论是红地毯还是21响礼炮,都不能消除华盛顿与北京之间的根本利益冲突。货币是美中经济关系中的首要问题。华盛顿指责北京人为低估人民币的价值,以求外贸中的价格优势。北京反过来警告华盛顿,不负责任的发行货币会损害中国的利益。毕竟北京2.8万多亿外汇储备中的大部分是美元资本。北京连年增加军备开支,试图跻身军事强国的雄心也令美国不满和担忧。尽管胡锦涛两周前在美国国防部长盖茨来访时表示,当天的隐形战斗机歼20试飞纯属巧合,别无他意。反过来,美国对台武售又是北京的眼中钉。美国国务卿克林顿巧妙地形容两国的关系:双方都存在不信任。不过美国欢迎中国的崛起。繁荣的中国也对美国有益。
“对手伙伴”
“不信任”正是《法兰克福汇报》19日署名评论的关键词。这篇以“对手,伙伴”为题的评论认为,胡锦涛此次访美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消除美国对中国崛起的忧虑甚至恐慌。中国和美国这两个新旧世界超级大国在经济上有最为紧密的联系,而政治体制又截然不同。胡锦涛虽然不断强调,中国以维护本国稳定为主,建立和谐社会为目标。而动听的词句还需实际行动来证实。否则,中国政府自称奉行的追求和平为目的的实用主义方针就会遭到质疑。评论认为,中国政府要表现地更有责任感,让外界对其行为的初衷有更明确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更大的冲突出现。
“为习近平作铺垫”
《南德意志报》在报道胡锦涛作客白宫时,除了回顾美中关系的发展变化,也不忘展望一年后的形势。人们预计,2012年习近平将接替胡锦涛成为中国新一任最高领导人。《南德意志报》文章中写道,此次“胡奥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确定更多的互访日期。据悉,中国政府将邀请美国副总统拜登访华,而中国现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将在之后回访美国。这次访问将是习近平的重要外事考验,也为其接班胡锦涛作国际外交铺垫。同一篇文章也注意到了此次奥巴马接待胡锦涛来访的许多外交礼仪细节,最后评价胡锦涛访美是实现了最重要的目标:与美国平起平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