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年轻时照片。
在网上读到我熟悉的作家周晓辉写的一篇关于胡主席的文章,想推荐给更多的朋友。
大约在清朝末年,安徽绩溪的一户姓胡的人家搬迁到了江苏泰县上坝,在姜堰最热闹的坝口开了家茶叶店。后来茶叶店传到了胡静之(又名胡增钰)的手中,1945至1946年间,胡静之将“胡源茶叶店”开到了泰州当时最热闹的彩衣街上,生意很兴旺。
胡静之娶妻李文瑞,生下了3个孩子,长子就是胡锦涛,其后有两个妹妹。1949年,胡锦涛7岁时,母亲过世,胡静之一直没有再娶,而是将3个孩子送到妻子的舅母处抚养成人。胡锦涛在泰州的“大浦小学”毕业后,进入江苏省立泰州中学学习,并在18岁那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
就在胡锦涛十几岁时,中共为了解决财政上的危机以及巩固专制统治,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其中之一就是“公私合营”政策,并进而将私人企业收归国有。胡静之的茶叶店当然也难逃厄运,其本人也成为了泰县供销社的一名职工。
后来在文革期间,胡静之得罪了当地的一些人,于是被造反派诬陷为贪污公款,被拉到台上进行批斗,最后甚至还被关了起来。据说,胡静之被关押的时候惨遭迫害,身体是一天天垮了下去。在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只有50多岁的胡静之含恨离开了人世。
当时年约36岁的胡锦涛正在青海任职,并且已经是副处级干部。当他听闻父亲去世的消息后,遂携全家回来奔丧。在安葬父亲前,胡锦涛找到当时的泰县县长陆某及供销社领导,请求为亡父平反,并开一纸证明。为了达成这个心愿,胡在当时泰县最高档的饭店泰县饭店摆了两桌酒席请领导们过去“喝喝酒、谈谈心”,但却遭到了冷遇,胡只好返回青海。从此,泰州成为胡锦涛的伤心之地,他一直对自己的出生地避而不谈,26年来也再没有回过故乡,即便泰州的领导如何“讨好”。
从自父丧后再也没回过故乡上来看,胡锦涛心中必定充满了对父亲的遗憾、愧疚。父亲生不能安生,死不能瞑目,这让身为人子的胡锦涛情何以堪?想必当时的他尚不明白到底是谁造成了父亲的冤死,是谁让他们父子早早阴阳相隔。
也许,这样的问题从来没有在中共红色教育下长大的胡锦涛的脑中闪过;亦或偶尔的疑问也只是很快熄灭。当“党的忠诚干部”胡锦涛在仕途上一步步高升时,胡静之的遗憾只能深深埋在心底。
终于有一天,胡锦涛登上了中共最高领导者之位。身居高位的他,理应看到了更多中共党史的秘密和内幕,更多地了解到如今民生的疾苦,更清楚地知晓中国人权是如何的糟糕、中共这个党是如何的腐败、利己损民……。此时的他,原本应该由此更明白父亲冤死的原因,那就是“吸血的中共才是罪魁祸首”;原本应该为了冤死的父亲,选择一条让中国人民走上自由民主的大道,那就是解体中共;但是,面对着人民一次次的呼唤,面对着无数期盼改革的双眼,胡锦涛似乎仍将维持中共政权放在了首位。
于是,我们看到了胡锦涛号召中国学习无赖的朝鲜、古巴,我们看到严厉镇压上访的言辞出自其执政期,我们还看到了他满足于“77元廉租房”的假象和其执政下惨剧的持续发生……,我们不免揣测:胡锦涛大概早已忘记了父亲的惨死?
只是,这真的能忘记吗?尤其是那种切肤之痛?以人之常情推断,这确非易事。因为忘记了过去不就意味着忘记了自己的根之所在吗?如果是真的忘记了过去,那胡锦涛就要想一想,有一天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