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不主张用抽象的辞汇及不断耳提面命的方式来引导孩子,比如说,嘴巴说着“动作快一点”,一定比不上直接提供“如何做才能快一点”的方法。要小小孩懂得分享与合作,唯有在情境中透过经验点明,才能帮助他真切的认识。如果教导与生活的经验可以互为印证,亲子之间的谈话不只能简单的达成共识,其中可变化的谈话资料也一定更丰富。最近,我在一锅豆腐之间,与孩子共同体会了以耐心成就美好结果的功课,希望能跟大家分享其中的美妙经验。
聚会的当天,我们带着几位小朋友为十二位大人做一套素食的餐点。其中有一道主菜是煎豆腐片淋胡麻酱,我除了跟孩子解说摆盘的材料与要点之外,还告诉他们豆腐要煎得皮酥里嫩才好吃。在干锅中煎烤豆腐最需要耐心,但要一个在工作中充满兴奋期待的孩子有耐心何其不易?通常,大人只是习惯在孩子无法耐下心来的时候,以缺乏耐心的急躁在一旁摇旗呐喊的鼓励,或微有斥责的敦促“人要有耐心、要有耐心”,自己却无法先定下心来,在无言的气息中传达耐心的影响。耐心的基础是“等待”,但不是无所事事的等待。如果身边的大人能在叮咛等待的同时,帮助孩子透过静心观察来找出促进成功的方法,那等待就不会如此难熬。
分组之后,在热炉台上持锅的是小五与小三的两个女生,他们一把豆腐下锅,就急着问我:“老师、老师,可不可以翻面了。”那种兴奋,我不只听得出还闻得到。我知道这个时候告诉孩子“还不可以”是绝对不够的,我跟他们说:“要等到你用铲子可以轻轻推得动豆腐的时候,再翻过来,表面的水分散掉了,豆腐才会好漂亮。”小五的孩子把话听进去了,也马上掌握了这个要点,于是一份份漂亮的豆腐从她的锅中上盘、装饰、淋酱出菜,成功的经验在短短的时间中堆叠成强大的信心,愈做愈顺心。
小三的小朋友看到姊姊这样,跃跃欲试,她一时实在无法“等到豆腐推得动”,悄悄的就翻糊了其中的几片。“好极了!”我心里想,这种微不足道的失败对小小孩来说非常有意义,我马上再给她一锅,要她试试“再多等一下”的感觉。就在我转身去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孩子焦急但心里有数的喊声又响起:“老师,我的豆腐又坏掉了!”坏虽坏,但观察她的成品时,我看出她已经比上次又多等了一些时间,所以,比上次又更接近成功了。
我再跟她解释如何观察她的豆腐,并问她要不要仔细看一次隔壁姊姊锅里的豆腐推得动时是怎么一回事。为了不能再失败,她静下心来了,接受了我的几个建议。那天,虽然我们都没有提到耐心,但这三次心平气和的重做,就已经是一份耐心的学习了。下次再有人跟她提耐心的时候,安心的等待对她来说一定不陌生。
在我的第一本书《妈妈是最初的老师》中,邓美玲女士曾为我写了一篇序文名为〈藏在锅底的功课〉,每当带着孩子一起在厨房工作的时候,我总会想起这充满期待与趣味的几个字。如果锅底果真藏了一份功课,这功课说的一定不只是父母应该在家庭开放学习的机会,这或许也是正视生活与实用关系的开始。
带孩子做家事,美与趣味是我用来吸引他们的要点,市场上到处有黄澄澄的柳丁,带他们动手做个不只好看还可以吃的小提篮,多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