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小雯,今年7岁,和爷爷一起住在杭州下沙文溯路的一个公共厕所里,自己每天坐1小时的公交车去民工子弟学校上学。那被网友称为“触动心灵的笑容”,起因是这天她和爷爷煮粥喝,“不用吃泡面了”。
但据23日《钱江晚报》报导,因笑容灿烂而红遍网络的小雯,面对不断前来关心、帮助和采访的人群,她那动人心弦的笑容突然消失了。尽管人们一再劝导孩子,可小嘉雯却怎么也笑不出来,甚至变得很紧张。
“公厕女孩”小雯走红网络,固然是因为她那灿烂的笑容,但是,并非每个有着同样笑容的女孩都那么容易出名。灿烂笑容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艰难处境,才最让人感动,才在不经意间触碰到人们内心最柔软之处。
然而,面对蜂拥而来的人们善意的帮助或好奇的围观,小雯再也笑不出来了。这被一个评论家当成是“一个‘善意’遭遇尴尬的典型事例”,小雯的笑容被那些前来关心她、帮助她的好心人拿走了。所以这位作者强调,我们应当给予她的,就是一个安宁、平静的生活空间,也好培养她“坚忍不拔、勤劳勇敢、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精神”(李吉明:《谁拿走了“公厕女孩”脸上的笑容?》)。
这里,笔者首先想到的是一个“幸福”的话题。小雯灿烂的笑脸,似乎毫无疑问地表明,幸福就是如此简单,仅仅取决于人的内心感受,而非外在的物质条件。但是,一旦受到外界人群的关注或者围观,小雯的笑容消失了。这也不能不让人感叹,原来她的幸福是如此脆弱。按说,小女孩的笑容是不怕围观的。比如那个自称“人来疯”的林妙可,越是受人关注就越有人气,她也就会越高兴。两个小女孩的表现,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其中关键的原因,恐怕还是要归结到她们不同的生活处境。
由此,笔者不得不谈到一个幸福之外的话题,那就是 “尊严”。一个人可以生活得很幸福,但是,也可以同时生活得没有尊严。尊严如同权利,可争取,可放弃,能够被人剥夺,也可能有人根本意识不到。“公厕女孩”小雯曾经很幸福,但是,蜗居在“公厕”,却很难说活得“很体面”,而“体面”当为尊严的一种。比之幸福,尊严有着更多的社会属性;一个社会,是能够提供给它的成员基本的尊严标准的。最起码,它要求其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要维持在一定的水准之上。
这样看来,小雯的笑容注定会受到善意的关注,但却经不起人们的围观。当然这不是小雯的责任,而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就是说,小雯被剥夺了“免于匮乏自由”,也被剥夺了可以活得很体面的权利。小雯有过幸福的笑容,那是因为她还没有意识到,她的处境是多么不正常。
所以,小雯们所需要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安宁、平静的生活空间,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他们非人的处境。在被我们称为万恶的资本主义的美国,2010年其政府税收的将近22%用于社会福利。这笔钱就是用来保证,即便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们,也能够免于匮乏,能够维持一种较为体面的日常生活的。所以,美国的小雯们都有政府提供的救济金,是用不着住“公厕”的。我们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雄踞世界第二,然而,看看那些贪官动辄上亿的贪腐数额,看看每年庞大的“三公”消费,看看各地豪华气派的政府大楼,再看看那些寒酸的小雯们……(难过,不说了。)
尊敬的评论家,请不要再拿那些“逆境出人才”、“吃得苦中苦”之类来麻醉我们了。如果这套理论成立,请再来一次上山下乡运动,让那些官二代、富二代们都到边疆山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如何?或者就近,就把您的宝贝孩子同小雯们换一换,让他们也到“公厕”住上一段时间,可好?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对人一套,对己一套,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优良传统啊。
小雯7岁了(有人说是9岁),即便不受到众人的围观,她那无忧无虑、自得其乐的童年时光,还能维持几年?孩子总要长大的,脸上的灿烂笑容终会消失的。跟那些有老爸“李刚”罩着的孩子相比,小雯们的未来又在哪里?
总之,被剥夺了社会尊严的个人幸福,到底能够维持多久?
施文,201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