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证实“悲痛欲绝”一点不假,丧失至亲导致心碎的感觉真能致人于死地。
我们常听到“悲痛欲绝”这个形容词,现在科学研究证实丧生至亲导致心碎的感觉,真的能够致人于死地。
英国科学家将心碎致死效应称为“鳏夫寡妇效应”,研究发现男性更有可能因此而死亡。这是因为苏格兰圣安德鲁大学从对5万8千对夫妇进行的研究发现,五分之二的男性和大约四分之一的女性在配偶去世三年之内也撒手人寰。
研究人员首先排查了丧偶者原已存在的疾病症状,包括癌症、酗酒、吸烟、意外事故、谋杀或自杀因素。技术研究人员排查了上述因素,他们仍然发现强有力的证据显示很多鳏夫寡妇因为失去配偶而在短期之内也随之离开人世。而且这种丧亲之痛导致的心碎并不只限于年长者,较为年轻的人同样可能因为心碎而伤心致死。
英国研究人员研究在1991年结婚的5万8千对夫妇,在接下来的15年中,大约有8.5%的男性和16.5%的女性失去了他们的配偶。调查发现有40人在丧偶10天之内死亡,另外有12人在丧偶当天死亡,更多遭受丧偶之痛的人在3年之内也撒手人寰。
无独有偶,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研究人员也进行了一项类似的研究。澳大利亚的这项研究主要针对丧失至亲对心脏形成的影响。研究发现不论是失去伴侣或是孩子,都会提高一个人心脏病发作的风险,特别是那些原先已经存在心脏功能缺陷的人,心脏病发作的风险更进一步提高。
负责这项研究的是悉尼大学护理学院的高级讲师汤姆•巴克利博士。他说,
“我们招募了80名刚刚遭丧偶或是丧子之痛的人进行试验。我们在他们失去了亲人两周之内,对他们的心脏功能进行全天候一天24小时的监测。
研究人员发现参与者在刚刚丧亲两周之内,他们的心率偏高。不过他们在6个月后的心率恢复到和那些没有丧亲之痛者同样水平的心率。我们还发现丧失亲人的参与者,他们的心室活动导致心跳过快。”
巴克利博士指出,那些原先已经有心脏问题的人遭逢丧亲之痛可能加剧其心脏病。
“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原本已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他们在至亲刚刚去世的这一段期间,承受无比的悲痛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死亡。这就是所谓的心碎而死说法的一个科学验证。”
巴克利博士说,丧亲之痛导致心脏病发作风险其实是可以预防的,因为当事人在居丧期间确实会感受到身心的异常状况。
“许多人对我们的研究表示赞赏,因为他们在居丧期间的确有心疼的感觉。当我们询问心疼是否是形而上表达悲伤的形容词时,他们对这种感觉加以量化解释,根据他们的说法,千真万确的有心跳加快,心悸的感觉。”
悉尼大学护理学院的巴克利博士指出,根据这项研究的结果,对于那些蒙受丧亲之痛的人,应该特别加以关注,因为他们的健康很可能处于非常脆弱的状态。
“如果蒙受丧亲之痛的人士出现心脏不适的任何症状,无论他们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例史,都不能加以忽视。千万不要认为这只是因为悲伤带来的反应而已而不加理会,因为这种不适的感觉很可能是心脏病发作的前兆,如果不加重视最终可能酿成悲剧。尤其是那些原本已经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所面临心脏病发作的风险更大。我们建议这些人和家庭医生或是护士等医疗专业人士定期保持联系,在蒙受丧亲之痛的最初2至4周期间,对当事人的健康给予额外的关注。”
墨尔本奥斯丁医院的资深心血管专家大卫•黑尔教授同意对蒙受丧亲之痛的人应该获得特别关怀。
“我认为一个关键因素是如果当事人有服用药物的病历,那么在丧亲初期阶段就应该降低他们的用药量,因为一些研究表明,这是因为丧亲引发的抑郁悲伤情绪会导致血小板的粘性稍微增加,这就增加了形成血块的危险。
如果血凝块增加就有可能引发冠状动脉血栓或是心脏病发作的风险。此外也有可能需要给这些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B受体阻滞剂药物。这种药物阻止体内肾上腺素上升。我们知道那些蒙受丧亲之痛的人因为抑郁沮丧,他们的肾上腺素水平升高,这会引发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升高。”
近日在芝加哥举行的美国心脏学会国际会议上发表了悉尼大学的这项研究结果。
丧亲之痛导致心碎足以致人于死,提醒我们对蒙受丧亲打击的人要予以特别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