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心灵也许储存抑或寻求这样的画面:早春三月,你穿行于长长瘦瘦的古街,行走在光滑而闪亮的石路,面对百年老屋、古宅,以及布满青苔的砖墙、石柱,一瞬间,你的眼前闪现出世纪交替,岁月轮转的时光流变,也闪动着一束束明亮的智慧火花。从此,你把这火花埋藏在心底……
震泽古镇,就是这样一个能让你看过了就萦怀于胸的地方。
泽古街一瞥 (图片来源: 中国文明网)
“吴头越尾”看“灵区”
震泽素有“吴头越尾”之称,是江苏省吴江市一大历史名镇,位于太湖南岸。据说远古时期,震泽一带“始为洪流,继为泽薮,卒为阡陌”;至大禹治水,“导水源至此,故曰震泽定底”,浩瀚太湖得以疏导,水患泽国由此安定。上世纪50年代,著名诗人柳亚子曾作诗曰:“太湖湖水连天阔,中有灵区号震泽。”
于对先贤的缅怀与感恩,震泽镇迄今完好保存禹迹桥和思范桥。禹迹桥地处镇东入口,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她像韶华已逝而风韵犹存的妇人,南望千里平川,北依慈云禅寺,闻听梵音橹声,观览云影横空,别有一番风致。禹迹桥现是全镇标志性景观,电影《林家铺子》和《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在此拍过外景。思范桥则坐落镇之西栅,相传为纪念范蠡而筑,故取名思范桥,从元朝到清代屡经修建,她颇像文静而大度的村姑,用粗粝掩去细腻,用憔悴隐却丰满,但静思中挺立,透出月华般气质,不禁让人吟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句。震泽人喜欢把这两座古桥称为姐妹桥,她俩造型和形态极为神似,一东一西,一前一后,对视守望,遥相呼应,环顾四周“水绕荻塘双月悬,波平柳岸塔影斜”的丽景。
一条荻塘河贯流镇区,依旧宽畅而清澈,居民依然在河边淘米、洗菜、濯衣。据领着我们参观的导游徐震霞介绍,荻塘旧称頔塘,因其水面长满芦荻而改为现名。过去,河的两岸,散落着范蠡钓台、张墩怀古、慈云夕照、普济钟声、复古桃源、康庄别墅、飞阁风帆、虹桥晚眺“震泽八景”,但我们现在只能从历史老照片上去追忆它们的绰约丰姿了。昔日震泽的繁华虽然已经随水而逝,但是我们还是能够凭借老街古桥,想象出当年桥下船只穿梭,两岸枕河人家,店铺商号临街,人流如缕不绝的胜景。震泽水灵之性格,浩荡水脉带来的柔和与兼容,构成了古镇的魂魄,让今人不知不觉中便会沉迷于其中。因此我们不由得想到,若能对震泽现有水景精巧构思,适当开发,是能吸引住许多今人的目光的。
禹迹桥 (图片来源: 中国文明网)
古街靓宅显荣华
镇,是农村向城市演化过程中的重要过度。因此它既有城市的特性,又有乡村的风骨,构成不同于城市又不同于乡村的异样生态,形成兼具城乡特色的建筑形态。前唐开埠、南宋设镇的震泽,也不例外。那触目皆是的街桥塔庙与楼堂馆所古建筑“八大件”,正是作为古镇、名镇、重镇的有力佐证。
宝塔街位于古镇的中心。街面不宽,与河并行,全长300多米,中段尤窄,最狭处两边屋檐间仅留一线天,下雨天可见两条水帘坠地,像喷珠溅玉似的在街面石板上跳跃,行人沿店面走可不湿衣衫。看街面石板,经行人脚底打磨,光光滑滑煞是好看。街心的石雕鲤鱼,背微微隆起,四边流水,倒有古玩情调。伫立相望,宝塔街南岸临河,北岸设铺。听镇上人说,震泽曾是著名丝市,“茧丝上市之际,毂击肩摩,尤非他市所能及”。如今盛况不再,古镇显得有点儿落寞,不过走街穿巷,仍可感觉得到当地居民生活的闲适与纯朴。
近年修缮过的师俭堂,可谓当今震泽之精华。师俭堂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大宅门,面阔五间,六进穿堂,共有大小房屋147间,集河埠、行栈、商铺、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更楼于一体,街中建宅,宅中含街,无论规模、样式,还是功能、制作,均不逊于苏州名宅雕花楼。师俭堂内部装饰亦别致,各类雕刻堪称一绝,图案中有人物花鸟、神兽吉祥等,还有历史人物传说、名人诗文,既古朴庄重,又饶有趣味。里面还有一个锄经园,巧妙分布在420平方米内,依势布局,小巧玲珑,其亭台楼阁、回廊假山、花卉树木,一应俱全,可称“江南最小园林”。师俭堂作为清代古建筑,已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我们访问了原宅主人后代、年近七旬的徐谋忠先生,他感慨地说,若说震泽是一部古书,师俭堂就是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录。我们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文化,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徐先生告诉我们,他目前的最大心愿,是想去台湾旅游,他母亲是戴季陶养女,与蒋纬国先生一起长大,他要把师俭堂修缮之事转告在台的亲友、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