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夫人逛街,我被商场衣服价格伤到了

作者:一川清流 发表:2011-10-06 10:24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3个留言 打印 特大

逛商场,尤其是逛服装商场,似乎一直是女同胞的专利,依笔者体会,估计少数出现在这些地方的男爷们,大多也是属于“陪逛”或者“被逛”一族,可以说很少有主动自觉、心甘情愿的。所以对一些商品价格到底如何,笔者平时也很少关心,虽然明明知道有点自欺欺人、掩耳盗铃,倒也落个眼不见心不烦。

特别是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可以说一个“涨”字,成了老百姓格外关注热议最多的一个沉重话题,最受伤的也是广大普通工薪阶层和普通百姓,工资收入多年蜗行甚至原地踏步,而用令老百姓蒙头转向的时髦话说,CPI却呼呼蹿升,有的食品如猪肉上涨竟高达50%!对此,笔者深有感触,一说去菜市场采购就有点胆怯,因为问啥啥都贵,就是钱越来越便宜得让人心疼。

蔬菜食品这些“吃”的价格如此,其他价格又是若何呢?今年国庆节这天,笔者陪同夫人走进久违了的本市一家带有“国际”名头的商场,有机会实地感受一下现如今服装等一些商品价格究竟与时俱进到什么程度。

该商场二层至五层的偌大空间里,几乎都是有关“穿”的生活用品,像是服装和鞋子专场。笔者所见往来于上下层之间的顾客,绝大多数都是女同胞。尽管这天适逢国庆黄金节,商家打出购物满300元送100元等等“优惠”促销广告,可是绝大多数顾客都是看客居多,真正出手者寥寥。

可能是笔者外行的缘故,对于这家“国际”商场内服装鞋子的标价不敢妄加评判。不过那足以令笔者很想急于逃之夭夭的价格,着实不敢想象。在笔者看似普通的一件女式风衣,标价居然近6000元;一双本来就是国内生产的“国际名牌”皮鞋,标价竟然高达5000多元;根本不起眼的普通低档服装,基本上也都在千元左右。此时,囊中羞涩的笔者,真有点不自量力、羞愧难当之感,懊悔不该自讨没趣来这里充大,心头不免生出一种隐隐之痛。

可是当笔者仔细琢磨那天价般的服装鞋子码价时,却不自觉地联想到眼下一些商家赚昧心钱的胆子也越来越大。据2011年09月29日《成都晚报》报道,一名嫌犯盗窃某珠宝店标价上百万元的珠宝,经青羊区物价局价格认证中心鉴定,价值仅仅为8.9万,其中标价为68万的翡翠手镯,进价仅为4.5万元。难怪有论者感谢这个盗窃嫌犯揭开了商家哄抬物价迷局。笔者由此断言,类似商业欺诈现象,绝非那家被盗珠宝店所独有。现在一些商家赚国人钞票的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宰你没商量。

最近,笔者的一位同事从美国回来,在谈到其在美国印象最深刻的感受时说,就是中国的物价普遍比美国高。比如在国内商场明码标价近千元的某“名牌”牛仔,在美国商场标价仅仅19美元,基本上相当于折合现在的120元人民币,高于国内近8倍的价格。真的不知道这19美元的价格够不够花在物流上的费用。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如今一再出现中国人在境外成为购物狂,中国游客越来越受到外国人格外“尊重”的其中缘由了。

按理说,目前中国的人均工资收入水平还只能排在世界倒数,但不知何故,我们却在消费水平方面硬是提前与美国“接轨”,甚至走在了美国前头。最近流传的这样一条微博,更让人有说不出道不尽的酸楚和无奈:中国,工资5000元,吃一次肯德基30元,下馆子最少100元,买条Levis牛仔裤400元,买辆车最少30000元——夏利;美国,工资5000美元,吃次肯德基4美元,下馆子40美元,买条Levis20美元,买辆车最多30000美元——宝马。虽然这种比较可能有以偏概全之嫌,但这其中所折射出的现实问题,确实值得令人深思。

中国物价何以远超美国?2011年07月06日《中国证券报》专访中信证券首席投资顾问刘德忠等专家时披露了其中的奥秘:中国每出口挣1美元的商品,政府就需按汇率印发人民币结汇美元以平衡国内市场,由此造成近年来国内的巨额人民币投放,造成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大幅度贬值,物价大幅飙涨。中国工人生产商品,美国人收获商品;中国政府得到美元,中国公民收获通货膨胀和贬值的人民币。中国个税累进税率高达45%,增值税(即消费税)17%,均与所有发达国家媲美,但中国国民收入只有美国收入的十二分之一,故而减税势在必行!

对此,知名财经评论员余丰慧亦认为:中国消费力外流惊人,去年出境购物240亿美元。高物价、高房价、高油价逼走了国内购买力。在中国急需启动消费、经济转型之际,这无疑是一个颇具讽刺的数据。如何能够赶上美国拉动经济80%依靠居民消费的水平?一定要将高物价降下来,一定要把高过路费降下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由此观之,笔者越来越坚信自己国庆节所逛某“国际”商场那些动辄数以千计万计的所谓“名牌”服装和“名牌”皮鞋等生活用品之中的水分,不是很少,而是很多很多。不要说购物满300元返还100元,就是满300元返还200元甚至250元,商家还大有赚头,就如进价仅为4.5万元而售价高达68万的翡翠手镯一样令人咂舌。然而更为令人忧虑的是,对于如此公开欺诈的商业运作行为,政府物价等有关部门心里不是不清楚,也不是没有控制的能力和手段,而是有与商家合伙坑害消费者之嫌,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才是如今物价乱象丛生的根源所在。

来源:作者博客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