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
世界粮食日30周年之际,对全球粮食匮乏远景的担心愈加严重,这与联合国确定每年的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改变全球饥荒的雄心壮志十分不相称。不过,主管世界粮食问题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有理由焦虑,因为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要达到90亿人,而到目前为止,至少就有10亿人还吃不饱饭并营养不良。是饱含对饥荒的担忧,国际粮农组织在五大洲举行世界粮食日活动。但这个活动的批评却集中在粮食价格全球普遍增长,穷人将越来越受穷更加吃不起饭,国际粮农组织统计说,10亿吃不饱饭的人中,至少有7000万人属于绝对贫困者。目前世界人口统计为70亿人。
人口问题无疑是当今世界的重大挑战之一。90亿人的地球远景今天就形成真实的压力。用今天的世界农业现状却无论如何是不能养活30多年后90亿张嘴巴的。世界粮食日30年以来,全球饥荒问题并没有缓解。与此同时,世界农业耕作环境在一些洲际恶化了,地球污染严重,土壤流失,地下水减少,开发农业本身对地球释放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百分之20的废气。宣传世界粮食日,联合国也强调人口与环境保护。
世界各地都抱怨有饥荒,尤其以亚洲与非洲最为严重。亚洲以饥饿人口最多著称,而非洲则以饥饿人口比例最高而排名粮食饥荒问题榜首。亚洲有5亿8000万人口吃不饱饭,而非洲百分之30的人口受困于饥荒。然而亚洲和非洲却是两个人口最多的洲际,人口增长的同时,粮食作物产量相比较于其他地区却更少,亚洲每公顷只产28公担粮作物,非洲更少,只有13公担。其他地区的农作物收成则平均是50公担,而法国则高达70公担。未来90亿人的吃饭问题,现在就提到议事日程。如何解决耕地面积受限,保护自然环境双重挑战,唯一出路就是增加产量。也因为此,已届30的世界粮食日,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呼吁开发粮食增产,而且需要大幅增产,到2050年,为了保证90亿人避免挨饿,那就得增产百分之70。联合国粮农组织今天在世界各地的活动宣传重点,其实又集中在讨论如何增加粮食产量。
按照联合国的宣传,如果全世界努力,要想达到增产百分之70 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目前限制亚洲与非洲粮食产量的两大因素,一是种子,二是化肥。再远一点时间的规划,因当还考虑农业政策改革以及大力开发绿色农产品。就目前的世界农产量,非洲,拉丁美洲和南部欧洲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开发。这些地区如果优选农作物,种植更适合于当地土壤的农作物,产量可以大大提高。非洲与拉丁美洲以及南部欧洲还需要进一步科学训练农作者,优化农业投资与管理,联合国专家认为,改善环境的农业收成可以在现有的水平上增加百分之60。
联合国属下的农业研究课题,吸引来自加拿大美国瑞典与德国等国的国际农业专家,他们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方法对全世界农业状况进行调查与跟踪观察,用卫星图像信息,绘制改革农业的新模式,既寻找增产的途径与办法,又考虑减少对环境的依赖与影响。
专家还提出检视当前习惯性的农业开发模式,因为水与肥料在全球各地从来没有理想的合理,总是或多或少,至少可以说,一些地区的水与肥料用料过多,而在别的地区,却又不够多。
因为环境经济利润,现在世界上产生开发农田,种植牲畜饲料与生成能源的植物。联合国粮农组织对此意见并不看好,90亿人的远景压力下,该机构在世界粮食日还是提出应当多多种植人类直接消费的食品农作物。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批评,现在全球用作放牧的土地多达33亿8000万公顷,占全球土地面积百分之26,耕地面积少于放牧占地,只有15亿3000万公顷,其中用于稻谷种植土地只有百分之60,剩下的都为种植畜牧饲料与生态能源植物了。专家认为,只要把农村土地面积的一半用于种植人类直接消费的农产品,包括谷类水果蔬菜等等,产品生成的热量足以使人类对肉类制品的消费需求依赖减少。
联合国还呼吁优化对粮食食品的管理,因为世界粮食生产的产品百分之30到60之间是被无谓浪费。生产制作过程,运输,储存过程都有很大的消耗,另外因管理消费不善而造成食品变质腐烂,蛀虫和过期都导致许多食品被扔到垃圾里。从收获到餐盘整个生产消费链中,浪费率高达百分之50。如果亚洲非洲受困于饥饿,其他地区则更应当注意杜绝浪费现象。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全世界解决浪费问题,不用增加耕地面积与产量,现在70亿未来90亿人口的粮食问题就减轻很多压力。
2050年90亿人口的压力,让一些地区现在就张罗寻找扩大耕地,常常是砍伐森林造田。联合国粮农组织利用世界粮食日教育全球,一个好的绿化环境才能为农业带来更好的保障。增产,科学储存,减少价格压力,世界才能健康而稳步迎接90亿人的挑战。
来源:法广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