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d满10岁了!你见过、或者,用过她的前辈随身听吗?iPod今年10月就满10岁了。
有数字显示,iPod总销量迄今已经超过三亿。头上顶着、耳朵里堵着耳机,成为今日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而这个现象在年轻人中更为明显。
藉着给iPod过生日的机会,BBC的同行反思,iPod是逃避外部世界的枯燥、欣赏美好音乐的出路?还是在人与人之间树起屏障、让我们更反社会呢?你知道用iPod的礼仪礼貌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
“心情药品”
听起来像科幻。地球上,一半的人安上“插销”、接通“电源”,立马被转移到另一个宇宙空间去逍遥了!
在伦敦常坐公交车的人大概都曾见识过。车厢内,一大半的人耳朵里堵着小白球、脖子上绕着白电线; 私家车里,孩子们也都戴着耳机听自己的音乐。
球星亨利耳机位置的潜台词是,“你可以和我说话”。
曾几何时,球队到客场去比赛,坐在大巴里,球员们打扑克、酝酿切磋、增进感情。现在,一队球员走出大巴,个个头顶大耳机,彷佛整段旅程都沉醉在个人天地。玩游戏?看视频?听歌儿?
许多人跑步、骑自行车、甚至游泳的时候都带着耳机。
当然了,“个人音响”已经存在三十多年了,还记得索尼的随身听吗?但是,iPod,却把个人音响推到了前辈们无法想像的制高点。
2001年10月,苹果公司的第一枚iPod正式亮相,承诺让你“口袋里能装进1000首歌曲”。迄今,iPod总销量已经超过三亿!
2005年,美国总统布什被曝拥有iPod,媒体一片大哗。现在,iPod触角无处不在,这类曝料顶多也就能让人耸耸肩。
《声音移动:iPod文化和城市体验》一书的作者、英国教授迈克·布尔(M Bull)说,到2007年,西方国家城市居民中,超过一半都有iPod或者MP3播放器。
iPod突破了随身听是反建制年轻人专利的限制,受到大人小孩儿的一致喜爱。布尔教授说,研究显示,买了MP3,人们听音乐的时间比以前就会增加一倍。
旧金山的cultofmac.com网站主编李安德·卡尼(L Kahney)认为,iPod给人们提供了摆脱现实世界单调、枯燥的机会,丰富了生活。没有任何东西能像音乐一样改善心情,“iPod是心情药品”。
“耳机一代”
德国人安德烈·帕沃尔(A Pavel)应该算是耳机文化之父,他在1970年代就发明了随身听,初衷是让音乐摆脱音响的制约。但是,他第一次戴上耳机,经历的却是一种“超脱感”。“如同一个梦。音乐和周边的环境融合在一起。音乐附身于现实,生活彷佛成了电影。”
帕沃尔回忆说,当年,他想一边走、一边听音乐,引起了别人的嘲讽。索尼营销部告诉他,随身听造价昂贵,不会有市场。 但是,索尼后来研制了自己的随身听。2003年,打了23年官司之后,索尼总算和帕沃尔在庭外私了。
耳机无处不在,已然成为一种特定文化的缩写。通常,“耳机一代”指的是那些被宠坏了、自私、缺乏文明价值观的群体。
2007年,伊朗扣留了几名英国海军水手,其中一个叫阿瑟的水手说,伊朗人拿走了他的iPod,他“像小孩儿一样痛哭流涕”。英国报纸说,阿瑟是“国家的羞辱”。
同年,一名年轻的穆斯林女郎出任陪审员,被发现在法庭审案过程中偷听iPod,耳机藏在头巾下面。不用说,她也立刻被赶出了陪审团。
人间屏障?
许多人戴上耳机就是为了不愿被别人干扰
但是,人们最担心的是,iPod是否会导致使用者“反社会”?这并不仅仅指的是漏风的耳机传出叽叽喳喳的噪音,而是耳机在人与人之间拉起的屏障。
《每日电讯报》的专栏作家布兰妮·戈登(B Gordon)说,年轻人成长过程中老是插着iPod、不理会周围的环境。 她写道,我不会找那些耳朵里挂着白线的人问路。白线就好像商店挂上了“关门”的大牌子。
布尔教授的采访经历证实了这一点。许多iPod用户告诉他,讨厌别人和自己说话、干扰自己欣赏音乐。
因此,iPod也造成一个行为雷区。比如说,走进商店,是否应该把耳机摘下来和售货员说话呢?需要把两个耳机都摘下来吗?摘一个行不行?一个都不摘、把音量调低行不行?
英国权威礼仪机构的专家怀斯女士(L Wyse)认为,必须把两个耳机都摘下来。“如果连耳机懒得摘,等于瞧不起售货员。半戴半摘,也有点像三心二意,好像提醒人们,我马上就要把耳朵堵上了。”
但是,考虑到现在公共场所的个人空间已经成为战场,怀斯也承认,iPod是抵御更恶劣的公共恶习----手机噪音----的有力工具。“坐火车,有iPod很好。否则,无法躲避别人拿着手机大声交谈。”
有得必有失?
MP3的潮流势不可挡
心理医师奥利弗·詹姆斯认为,不愿摘下耳机来表明一个人“沉醉于雾化的自我世界”。
但是,布尔教授却认为,iPod更符合现代人的习惯或者心仪的生活方式。他说,人们原来坐火车也不和旁边的人说话,那时候可能会举起报纸挡着脸。iPod不过是让这个现象看上去更加突出而已。
他认为,“公共场所可能是一个很孤独的空间,音乐可以温暖人心。”
问题是,你个人温暖了,也感觉安全了(虽然带着耳机你也听不见坏人朝你走过来),公共场所却成为一个社会交往更少、更冷的空间。
帕沃尔说,当年发明随身听的初衷根本不是让人与外部世界隔离。他回忆说,他曾经考虑过安装一个不录音的麦克风,这样,听音乐的人仍然可以听得到外部世界的动静;另外,他还设计过随身听有四个输出装置,几个朋友可以一起听。
帕沃尔认为,最后,“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时候,我们需要隐私、需要逃避,有时候,我们愿意和身边的人交流。
(堵上耳机)“确实有点孤独,但是,我坐公车时,可能根本不愿意和人说话,就是想欣赏音乐。”
原标题:英伦随笔:iPod有罪吗?
来源:BBC英伦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