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平上善许氏启明楼
客家圆楼有的又叫土楼、圆寨。圆楼外高内低,楼内有楼,环环相套,最具特色,其通风采光、抗台风地震、防卫功能比方楼好,且具有悠久的历史,承传了3000多年前商代的夯土建屋技术。
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小社会。客居异地的客家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最大限度的自给自足,而土楼的结构及功能充分满足了这个小农经济的特色需要。楼内的水井、厨房、仓储、卧室、粮食加工房、柴火间、猪牛舍、厕所等设施一应俱全。全家族人在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的同时,又尽享几代同堂、合家团圆的天伦之乐。
由于深藏群山之中,一直都罕为人知。60年代初,美国情报局从卫星照片上发现中国闽西的山岭之间有上万个貌似核反应堆或者像导弹发射架模样的东西。白宫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来调查此事,仅卫星照片就拍摄了上亿张。后来当弄清楚这只是中国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时,才大舒一口气。但这一发现也震惊了世界,带来建筑界的一阵土楼热。
客家圆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广东省的饶平县、大埔县,也有少量旧时遗存至今的客家圆楼。其中比较知名的为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广东饶平客家土楼。日本人见到土楼说它是“天上的飞碟,地上的蘑菇”,这种神奇的圆形建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2008年7月6日,福建土楼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圆楼的结构及建设
圆楼一般由两三个圈层环环相套,外圈出于节地的考虑修筑三至四层,底层微厨房和餐房,二层为仓库,三、四层为居室。圈层中央为祖堂,是族群内婚丧嫁娶的公用场所。
土楼就是用土筑的,以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为主要材料。墙体厚度惊人,通常都超过1.5米,有的甚至达到2、3米。
建设一座土楼,先要把地基清干净,下面大概有一两米的地方是用石头砌起来,因为怕雨水等,这是墙脚。往上就是用夯生土的方法,不是完全原生态的土,一般情况下会找土质比较好的土,然后经过一些基本的分化,去掉土壤中原有的腐殖质。但是基本上是本地有什么土就用什么土,在夯土的过程里会加一些竹子的枝条,或者是杉树的枝条,有的横着放,有的竖着放,加强它的韧性和受力的强度。夯土是不能一口气到顶的,因为土要夯实必须是湿的,而楼是要干的,如果一路这样做上去可能就垮了。
一般情况下,土楼的每一层约3.6米高,夯上夹板的高度大概是40厘米,一般连续夯8层,到3.2米处就停下来,让太阳把土墙晒干,这样就需要好几个月了。然后又开始夯第九层的夹板,因为房子要隔层,要放梁的,第九层夹板夯土时,就要留放梁的洞,然后再让这一层干起来。一般一年只能夯一层楼,也就是九层夹板的高度,刚好是3.6米,然后让它干。
有很多技巧。太阳晒的这一面会干得比较快,另外一面会干得比较慢,干得快的这一面会收缩,这样就会使土楼被太阳晒倒。所以做的时候有意向太阳这边斜的,一晒就收缩回去,刚好土墙就站起来了。这都是很专门的民间的技术。土楼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还在建,有很多的技巧,不论如何,这些土楼都是用生土做起来的,跟其他别的建筑非常不一样。
隔热功能
客家人多居于南方,闽赣粤三省交界的大片区域集中了大部分的客家人,南方气候炎热且复杂多变,加之为多山之地且处于东南沿海的腹地受台风影响较大。为了起到隔热、防风的目的,在建造土楼时,借助模夹板,经过反复的揉、捣、压、夯筑成了厚实严密的墙体,这样可以防止台风的侵袭,起到隔热的目的。住在土楼里的人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冬暖夏凉,即使是夏天来临时,都不会感到热,厚土所具备的调节空气湿度的作用也有益于居住环境,就如天然的且无环境污染的空调机一样。
防御功能
圆楼又叫圆寨,寨就是堡垒,它的防御功能非常完善,俨然成为极有效的准军事工程。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有双层的外层开窗,除用于通风纳光外,也便于狙击入侵之敌。土楼的大门是用杂木制成,外钉铁板,为防敌人火攻,有的楼门上还设有漏水漏沙装置。土楼最高层处设有瞭望台,以便了解敌情。当外敌来犯,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为坚不可摧的堡垒。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如今,圆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拍案惊奇。
抗震功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抗震水平。由于永定地区位于地震带附近,抗震成为建筑的重要考量。客家人在材料上,将柔性的竹条放到墙体内,使墙体的柔性增加,不易倒塌。而结构上圆筒结构能均匀传递荷载,消解地震的水平应力。同时土墙下厚上渐薄并且略微内倾的形式也加强了抗震效果。因此,土楼在地震多发地区仍然能够保持几百年不被破坏,古代人民的智慧另今人汗颜。
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2月13日(民国七年农历正月初三日)永定发生7级大地震,附近田里的泥浆水喷起几丈高,楼顶的砖瓦几乎全被震落了,余震数次,共计十余分钟,环极楼正门上方第三、四层厚墙被震裂,裂口近20厘米,长近3米一尺多宽。可是地震过后,由于圆楼的向心力和架构的牵引作用,裂缝竟奇迹般地慢慢合拢,仅留下一条细长的裂痕,而整个楼体安然无恙、巍然屹立。
点击与作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