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李荣融先生很累,一直为垄断企业辩护,这可是个苦差事。
2012年两会上,针对众多人关注的反垄断问题,前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老百姓对垄断企业有不满,不是坏事,同时表示,对所有企业不管民企国企,公众的批评应该促其提升,而不是骂倒。
李荣融先生之所以在任卸任一直理直气壮为央企辩护,是因为李荣融先生相信以下几条:市场不存在国进民退,他的结论匪夷所思,目前是国退民进;垄断企业可以通过市场的办法解决效率与公平问题;垄断企业可以与民企和平共处,垄断企业是明星,相当于湖人队的科比,民企相当于那些配合者、拱卫者。
上述三大理由全都一厢情愿,经不起辩驳。
国进民退之明显,路人皆知。李荣融先生所举出的数据是国资委管辖的工业企业的数据:1998年到2010年间,国有企业的户数占比从39%下降到4.5%;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从52%下降到27%;利润总额从36%降至27.8%;从业人数从60.5%下降到19.2%,贡献的税收从65.5%下降到37.2%。
这一数据遗漏了非工业企业与金融企业。据银监会网站的数据,截至2011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11.5万亿元,同比增长18.3%,总负债为104.3万亿元,同比增长18%。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由2005年底的37.47万亿元增长到2011年100万亿元以上,6年间增加了2倍多;净利润也从2005年的1850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一万多亿元,增长4.6倍多。稳定的利差、由银行安享的资金溢价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银行业成为国内最赚钱的行业之一。有测算认为,银行业人均净利润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净利润的12倍。
央企数量是在减少,占据的资源却急剧增加,从原油到资金,重要资源尽在掌握,还通过子公司、孙公司等,拓展更多的资源,即使是以市场导向的各地方政府不得不向央企陪笑争取项目,原因无他,央企掌握的资源是中国经济领域内最便宜、最精华的资源,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有很多人认为,通过股份制改造,通过董事会、监事会等制度,国有垄断企业可以走上市场化之路。
这是美好的想像,源于不顾现实的闭目塞听。到目前为止,央企的资产回报率、投资效率并未有根本好转。根据地方公布的数据汇总,仅仅2011年国资委下属的央企与地方政府协议签约的投资项目就超过10万亿,某些省份一个省就超过2万多亿。2012年央企的投资规模仍比较庞大。比如安徽去年新增央企投资规模4225.1亿元,实际完成投资3117.31亿元,今年全省新开工项目目标瞄准4000亿元。总体而言,2011年央企在地方投资不低于11.38万亿元。据有关方面对全国27个省区市(不含北京、上海、西藏)国资委、发改委网站所披露的央企地方合作数据(协议金额)所做的不完全统计显示,2008~2011年4年间,央企在地方投资增长了42倍。
总体投资效率如何呢?有数据认为,两大石油巨头海外投资亏损居多,汤敏先生则指出,央企现在27万亿的总资产,净资产10.5万亿,去年的净利润不到1万亿,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约8.4%,剔除息税后的总资产回报率约3.2%,还不及银行的1年期基准存款利率3.25%高。
围绕垄断企业的一些现象显示垄断企业已经出现尾大不掉、利益固化的现象,如果说天价吊灯只是浪费浪费,对外投资失误只是失职,而团购商品房与宝马车已经是公众利益转化为小团体利益,高铁的天价洗脸盆是腐败,中石化四川销售公司在达县的房地产开放甚至陷入高利贷嫌疑、占据了当地房地产市场的半壁江山,拿着央企之鸡毛,允许合资公司与孙公司无度攫取社会资源。
正因为垄断性央企的董事会等设置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央企效率,将行政基因转变为市场基因——既然有垄断溢价,为什么要辛苦转变基因——通常而言,国企只能在公益、市场无法涉足之处存在,退出竞争性市场领域。目前的情况显然是相反而行。李荣融先生显然是想违背常识而行。
至于垄断型企业与民企和平共处,对不起,垄断企业与市场企业不是湖人队的科比与其他球员之间的关系,不受控制的垄断企业与普通企业的关系,是癌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的关系,能获得垄断溢价的公司不可能与其他市场化企业和平共处,除非垄断公司被“免疫细胞”严密而有效地看管。更糟糕的是,垄断企业与一些大型的民营企业借助资源转变为权贵企业,联手狙击“平民企业”。
李荣融先生对民企“四不足”的总结颇为到位,信息不足、信用不足、培训学习不足、遇到困难时受到的帮助不足。要弥补这四个不足,更需要公平的市场,更需要严厉的规范,而不是任由一群可怕的垄断企业明星,断了民企的后路,让民企的行为更加短期化。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回到原点:效率,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才是好猫;价值,符合人性良知的价值观,古希腊的哲学与中国阳明学派,并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