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與香文化

中国传统香文化的重建 -典藏古美术

发表:2013-01-01 15:21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所谓“料”,就是能发出特殊气味,使我们的味觉和嗅觉感受到刺激,并进而在情绪上形成快感的物质。在长远的历史进程里,人类为了改变环境和饮食的气味、提升生活情趣、抒解生活压力、创造想像的空间,以及追求健康等等理由之下,东西方都在利用香料上,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可能是亚洲人种的体味普遍比较清淡,而欧洲人种的体味一般比较浓烈,因而使得东、西方世界在用香的历史进程上,指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东方在与改善空间气味有关的香油、香饼、香丸、盘香、线香、卧香方面,取得的成果比较多;而西方世界则在与改善人体气味有关的香水、香精、精油等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比较多。这些将自然物经提炼、合成、再制种种过程所做成的香料产品,尽管有东、西方不同的发展途径,但在制作香品的基本概念上,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尤其在“定香”的方法上,几乎是一样的,可见东、西方古文明,在香料的研究使用上确实有交流的情况,并在相互间产生了不少具体的影响。

无论从东方或是西方的历史上来看,香料最早都是因为宗教活动、礼仪薰香、饮食加味以及治病疗养的需要,而进入人类的生活。不过香的使用虽然有普遍的实用性,但对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却有相当大的品味差异,因此香的选择和运用,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行为。

中国古代香文化的记载来看,香的应用实际上十分复杂。譬如汉代之前用香以儒家《周礼》中的汤沐香、礼仪香为主,汉魏六朝则是流行道家升仙思想的“博山式”薰香文化;隋唐五代不仅用香风气大盛,又因东西文明的融合,更加丰富了各种形式的行香诸法。而今天吾人所知的合香、印篆香、线香这些制香法,以及薰香、烤香、焚香等等烧香诸法,也是在唐代就己经发展齐备了。

唐代的香文化:

从用香工具的发展史来看,中国是在隋代才出现了适宜手握的品香小型瓷炉,在此之前,香炉都是导热快速的金属材料,或是形态硕大的固定型薰烧香炉。从历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证据来看,南北朝经隋代到初唐,不但是鼎形器向炉形器过渡的成熟期,同时也是导热慢的瓷器材质,逐渐在香具上取得优势的时期。此外,从唐代出现的大量金、银、青瓷、白瓷及唐三彩盒等等各式各样制作精美的香药盒来看,至少在唐代的贵族生活中,许多极其贵重的珍稀香材已经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由于今天对于传统香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不够,于是许多古代香盒被误判为药盒、粉盒、油盒甚至印盒,许多不同香料的香炉,也被误判为碗、灯,因此要把香文化和香文物连结,以接近其历史原貌,恐怕还有一段长路得走。

唐代用香的情况到底如何?我们可从史料、唐文学、佛经以及出土文物四方面来考查。在文献方面,像《唐太宗实录》、《通志》、《天宝遗事》、《明皇杂录》、《清异录》、《史讳录》、《杜阳杂编》、《本传》、《续世说》、《五代史》等文献、杂书,不但有大量的文字资料,更记述了皇室贵族中的用香轶事,以及各种香品和香物的传说故事。

在史料方面,方国向王室进贡香料的记述,是另一个了解唐代贵族用香的重要参考方向。经笔者整理唐代方国土贡香料纪年资料之后发现,自高祖武德元年(618)到德宗贞元七年(791)的173年间,方国向唐中央进贡香料共计15次,内容有枫香、白胶香、麝香、甲香、豆蔻香、詹糖香、沉香、郁金香等八大类。

基本上,贡物的种类和多寡,必与皇室贵族们的需求有关。从文献记载中看来,麝香的用量甚多,麝香除了药用,在香料中主要是在配制合香时,作为“活泼剂”来使用。而沉香则是合香时的主要成分,郁金、甲香、豆蔻、詹糖和枫香等等,都是改变香味的添加剂,它们都是古人配香时的常用材料。以删写《后汉书》著名的南朝学者范晔,早在5世纪时就对配香的原理有所发挥,他在〈和香序〉中谈到各种香料的用法时说:“……麝本忌多、过分即害。沉实易和,过斤无伤。零藿燥虚,詹糖黏湿。甘松、苏合、郁金捺多和罗之属,并备于外国,无取中土。又枣膏昏蒙,甲、栈浅俗……”,这说明了中国的合香技术和理论,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对贵族阶级而言并不陌生。唐皇室对这些香料的大量需求,证明唐代制作合香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此外,佛教文献也是唐代另一个有关香事着录比较集中的地方,譬如《释氏会要》、《华严经》、《楞严经》、《戒德香经》、《大唐西域记》、《妙法莲华经》、《大藏经》等等,其中都有很多佛教用香的记载。这些从外域传入的佛学经籍义理认为,在三千大千世界里,既存在有形而具体的种种合香、花香、树香、根香,也有无形的、具有象征涵意的众生之香、诸天之香、诸天身香、诸天所烧之香。尤其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之中,更具体的谈到了“……一切和香、一切薰香、一切涂香、一切末香……”这四种香的使用方法。

另外佛教也认为用香有助于修行,譬如香严童子即因闻香而悟道,进而证得罗汉果位(参考《首楞严义疏注经》),所谓:“……香者……不假文字、声音、语言诠表善恶,但闻香气便能入证,即皆获德藏三昧。”(《宗镜录》)因此透过鼻根香尘的修行,也是证道的法门之一。

目前与佛经内容相应的唐代出土文物,已经有相当的数量,著名的如洛阳唐神会和尚身塔、登封法王寺二号塔、以及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等等。尤其是法门寺出土文物中的各式香炉、香合(盒)、香垒子、香叠子、香案子、香匙、香碗子、羹碗子、香匙香筋、火筋、檀香、丁香、沉香、香囊、手炉、香宝子、波罗子、香笼子,成组成套的出现,使我们对唐代佛门供养的行香仪式,有深入理解的可能,只是从目前研究的状况看来,此一法门显然尚未开启。其实从经籍义理而言,香文化比茶文化更接近佛学的核心,这是研究所有古代寺院中的地宫文物,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此外从唐文学之中最丰富的材料“唐诗”,来理解唐代香文化的面貌,也是很具参考价值的。我们从不完全的统计知道,涉及用香的唐诗至少在102首以上,其内容可分为皇宫用香、寝中用香、日常用香、军旅用香、释道用香、制香原料、合香种类、香品形式、香具类型、香笼的使用等等十大内容。通过对唐诗用香内容的解读,不但发现其中所直接指出的长安宫殿名称就有红楼院、大明宫、日高殿、华清宫、长安东南角的芙蓉苑和城东的夹城。而且宫中在除夕夜傩戏逐煞、元旦朝贺、初十五灯节酺宴、妃产子以及值夜、清晨上朝等不同季节与时辰,也都使用不同的香。其他平民百姓在一般日常生活中,无论晨起、更衣、宴饮、观舞、薰衣被也都点香、薰香。在唐代,甚至连戍守在外的军人也不例外,《杨妃外传》中说:“……贵妃以上赐龙脑香,私发明驼使遣安禄山三枚……”(明周嘉胄《香乘.卷三.六》)可见藩镇大员也有爱香的癖好。虽说杂书所记未必可考,但中唐元和(806~820)进士章孝标,在其所写的〈少年行〉诗中,却有“平明小猎出中军,异国名香满袖薰……”之句,可见武人确也用香。

唐朝到底流行那些香?唐诗中也透露了不少消息,其中指出的成品制香用原料有鸡舌香、野蜂蜜、麝香、龙脑、石叶香、沉香和乳香,有意思的是,唐诗中居然还写有唐代朝官贵族,把鸡舌香(即今日之母丁香)当口香糖的情况。此外,唐诗中所谈到的香品名称,则有百合香、苏合香、御前香、翠云香等等。我们从以上各节所录唐诗中,可以知道唐代社会爱香用香,可以说是普遍而全面性的,不论是帝王将相、文人释道、仕女奴婢,或者在禁宫、军旅、寺院、宴饮、寝中,只要谈到生活的气氛便脱离不了香。

由于香席中的品香诸法,在技术上是一种通过巧妙操控香灰中炭火的热度,利用温度的变化,使棋楠香木在不着火不出烟的情况下,挥发出种种不同迷人香气的方法。这种自然的浓郁美味,不但会在生理上产生镇静或者兴奋的作用,也会在心理上令人感到幸福、甜美、深沉种种神祕冥想的境界,所以被各方修行者奉为圣品。棋楠虽是沉香属香木,但有别于一般的沉香,它在级别上分为六级,而只有上品棋楠才能入品。此外,这种品香用的香木,只出产在边陲的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台湾,和外域的印尼、中南半岛诸国以及印度南部,又十分珍稀而昂贵,因之自唐代才开始出现在上层阶级中。2005年5月中旬笔者应中国国家文物局之邀赴陕西法门寺访问,在地库中见到了唐代地宫中所出香木实物,从质地形色可确定为“瑞香科”的沉香木,也就是《新唐书.地理志》中所提到的“南海郡”沉香贡品,至于它是属于目前中国境内的“莞香树”,还是中南半岛的“蜜香树”,尚需进一步仔细比对。由于从各处唐代出土文物的查证中,只见到沉香而不见棋楠,棋楠木相关的讯息,也只见于佛经的“迦罗”、“伽罗”、“奇楠”、“棋楠”等外来语的译音名称,可见在宋代香席上使用的高级香木,在唐代还没有被社会普遍认知,被普遍认知的只有烧香用的沉香木。

香席与东方精致休闲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香的使用,一般分为礼仪上的“薰香”、宗教上的“焚香”和坐课哲思的“香席”这三大类型。其中的薰香和焚香,起源虽不可考,但应与原始宗教出现的时间,不至相去太远。如上所述,由于诸多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在唐文化中的成熟与整合,使得行香诸法在两宋时期,向精致生活升华成为可能。此外儒、释、道思想精髓,也与点茶(斗茶)、插花(山石盒景)、挂画(文物陈设品鉴)和香席(品香之道)四者结合,在北宋晚期融合为生活品味上的四大指标。所以宋人吴自牧在南渡后,为怀念北宋汴梁京师盛况而著的《梦梁录》中,就称点茶、插花、鉴古、品香为精致生活的“四般闲事”。当然这里所谓的“闲事”,指的就是有品味的休闲生活,此种精致休闲文化后来东传日、韩,并在扶桑异域转变成茶、花、香、书“四道”。而中国的“香席”品香活动,则是在宋代萌芽后,历经元、明、清三朝发展成熟的一种休闲养生之精致生活。

说到“休闲”好像是个新鲜词,其实自古以来,人类精神文明的精致化,无非就是靠一个“闲情”来经营。而一个人奋斗一生,也只不过盼望在晚来余生,能得个“闲云野鹤”的养老日子。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齐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否则就是贵为皇上,一生辛苦到死都不得闲,那么追求到再大的荣华富贵,也不过是别人茶余饭后的一段“闲话”罢了。不过古往今来也有不少智者,懂得随时随地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道理,找机会享受闲静安舒的生活品质,所以不管是贵如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还是一般市井小民,若一定要等到大限临头时再来懊悔,人生岂不是可惜了?所以随时都要有放得下的闲情,偶尔挥霍一回时光、奢侈一下想像,这才是一个起码的人生。

再者,我们检视历代文学作品时发现,若从物质生活品味的题材中搜寻,描写“香”与“茶”的文献分量,可以说等量齐观,只是茶为现实生活中开门七件事之一,而香则为古代上层阶级和宗教生活所重视,所以社会结构一旦改变,茶的使用还不至中断,但香文化却因此与古文明世界脱节,而远离了我们的现实生活。

“香席”并不是一般的烧香,在此之前人们烧香是比较日常生活化的,传说苏东坡提倡的烧香“十德”(长板一雄《香と香道》),主要谈的就是薰烧沉香在生活上的十个好处。而坐课香事的“香席”活动,则是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产物,为的是在心性上,进一步跳脱出瞬息万变的尘世烦恼。所以香席追求的是由“品评审美”、“励志翰文”的工夫入手,进而达到“静心契道”、“调合身心”的最终目标,因此香席最忌的就是热闹与粗俗。

南宋〈官窑香炉〉:

“香席”展演之处叫“静室”,古代雅士堂号的斋、堂、轩等,都是习静的香屋(室)名称。香席间一般以四人为限,举凡陈设、用具、入坐、行香、品评,以及最后在香簿上题词,这一系列活动,都要在“散虑忘情”、“探究心性”的要求下,去见证生命的内在价值。当然,在席间工夫上暂时忘去烦虑,也许还不很难,但要“忘情”就难了,至于更进一步能达到“探究心性”的境界,可就不只是形式的问题,而要靠时时修持的工夫与了悟的智慧了。

来源:网络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