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将——廉颇(组图)

发表:2013-08-30 10:2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看中国2013年08月30日讯】
廉颇,廉颇是谁?

跟一个孩子说起廉颇,他会歪着头懦懦地问道:“廉颇?是不是那个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将军?”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廉颇像是一个骄傲跋扈的将军,很可能智商还有点低。所幸这位将军到底还知道些进退,明白些是非,懂得蔺相如之文是真正的尊贵,这才不那么让人讨厌。而与一个长者谈起廉颇,他则会慨然一笑:“哦,是那个老了还能一顿吃一斗米,吃十斤肉的将领吧!“在他们的心目中,廉颇更像是一个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将。只是被年轻人的污蔑所埋没,多少显得有点狼狈。

公元前243年,楚国寿春。时年八十四岁的廉颇虽然仍贵为楚国的将领,却更像孔子口中的“丧家之犬”。他说“我思用赵人”,一心深爱赵国的他却不得不在晚年投魏奔楚,成为一个有家却不可归的可悲老人。终于,大概在一个夕阳满照的下午,他的生命走向了尽头。如果病痛不至于让他混沌,那么躺倒在病榻上的他若能回想他的一生,应该会是很精彩的。

廉颇初建功名

廉颇历史上第一次出场是参与乐毅率领的五国伐齐。廉颇作为赵军统领,一路长驱直入,深入奇境,攻伐无坚不摧,以攻取晋阳乃止,一时为天下诸侯所闻。而赵国也随之跃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后,被拜为上卿。上卿是当时的高级爵位,一战成名的廉颇可想而知是多么春风得意。那一年,廉颇四十四岁,正值盛年。

人生的对手还是朋友

不巧的是,同年,一个人代表赵国出使秦国,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和机巧百变之心给赵国长了脸面——仅凭一块玉变换来了秦国的十五座城池。那个人的名字,叫做蔺相如。廉颇的春风得意,似乎也因为这个新宠而些许蒙尘。

性格,人生危机的伏笔

完璧归赵看上去像是一场外交上的成功,但本质更像是一次弱国对于强国的供奉。秦王在交易了十五城之后,不久便展开了对赵的征伐。在赵国死伤惨重之后,秦国也占足了便宜,提出在渑池会盟议和。赵王对于这次议和的会议表现的非常恐惧,并不愿亲身前往。廉颇和蔺相如却坚持赵王应该赴会,否则赵国的面子可就更挂不住了。

最终,赵王决定与蔺相如同往,行间廉颇相送。说了一句很奇怪的话:“大王这次行期不过三十天,若三十天没有回来,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希望。”

这句话,也许为廉颇的悲剧命运埋下了注解。

史书上对于这句话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廉颇安排周密,壮了赵王的行色。但实际上,这句话并没有那么高深,作为文臣的蔺相如会想不到吗?其实每个人都能想到:赵王一旦被俘,自然需要另立新王。但这毕竟是一句触霉头的话,谁都不敢直言。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廉颇的本性中有如此耿直的一面。那么后来廉颇在使者面前大吃大喝,来表现自己尚可一战的奇怪行为,便也可以理解了。这样的耿直对于个人来讲,或许是好的;但对于官场来说,却是危险的。这样的人容易被利用,容易遭人嫉恨,容易被设计陷害。

也正因廉颇的耿直,将相和这样的故事才会发生在他的身上。

渑池之会结束之后,蔺相如虽是平民出身,却立下大功,被封上卿。廉颇自居战功,便有些看不起蔺相如,决意找机会羞辱相如。蔺相如也是大方之辈,知道廉颇看他不惯,便有意避开,断绝了冲突。廉颇知道此事,也很快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当即脱去上衣背上荆条,公开到蔺相如门前请罪。如此诚恳的道歉,何其霸气,又是何其可爱。若非一个直来直往的汉子,断然做不出如此血性的壮举!如此,方能称“将相和”!

将相既合,国力日长。当是时,名将赵奢和廉颇都是春秋正盛的年龄,赵国的军队在两位将军的统领下逐渐演化成一块坚硬的门板,阻挡着西边的强秦。对赵的久攻不下,致使秦国的扩张策略不得不改变。

最强的盾被卸下——长平之战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卒,孝成王立。这时,秦国采取应侯范雎“远交近攻”的谋略,一边跟齐国、楚国交好,一边攻打临近的小国。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2年),秦国进攻韩地上党。上党的韩国守军孤立无援,太守冯亭便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于是,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此时,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廉颇作为秦国的老对手又被重新任命,掌兵二十万力抗强秦。这时,廉颇六十一岁。

当时,秦军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北略上党(今山西中部地区),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而赵军长途跋涉而至,不仅兵力处于劣势,态势上也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廉颇虽然耿直,但好歹也是用兵多年的老将,知道此时将卒疲敝,绝非决战之机。倘若贸然出动,只会以卵击石。于是他命令赵军根据当地险峻的地形,以丹河为依托,全力加固丹河防线,筑起森严的防御壁垒,二十万大军全力防守。虽然秦军曾数次挑战,但廉颇总能严束部众,坚壁不出。转眼三年!

然而,或许是因为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又或许是赵王求胜心切,更有可能是因为二十万大军的给养已经在这三年成了严重的负担,赵王的一次将领调动改变了整个战局的走向。启用赵奢之子赵括,代替了“怯战”的廉颇。廉颇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戎马一生的他会得到怯战的评价。总而言之,赵国大军从此由赵括带领。赵括代替了廉颇的职务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制定的战略部署,撤换了许多军官。于是赵军上下离心离德,斗志消沉。他还改变了廉颇的战略防御方针,积极筹划战略进攻,企图一举而胜,夺回上党。

熟读兵书的赵括多少有点看不起廉颇,认为这个老将失却了年轻人的雄心壮志,只懂得收缩防守不知骁勇进攻。可是,廉颇毕竟年轻过,可赵括老过吗?当年征伐无数,几乎百战百胜的廉颇难道不懂得进攻吗?不得不感慨,年轻人常常犯这样的错误:他们总以为自己是最聪明的,自己的想法前人从未想过,却不知道这个想法到底可行与否。

于是,年轻的赵括大胆走出了城池,却在秦将白起面前没走几个回合便匆匆倒下。陪着赵括的幻想一同破灭的,还有四十万赵军的性命。不知道廉颇听到这个消息,会是什么样的表情。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给两个国家的经济都带来了严重的摧残。《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白起言“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吕氏春秋·应言篇》亦有“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索”的记载。而赵国则更不用说,从此中落。两国匆匆议和。

城头的身影——邯郸之战

虽说是议和,但两国却在割地方面产生了分歧,无法协调的双方再度撕毁了合约。这次,秦王聚兵五十万,分兵三路取赵之邯郸。而赵国精锐士兵已在长平之战伤亡殆尽,邯郸城内士卒不过三四十万的老弱残兵。这些残兵大多没有受过正规训练,面对秦国正规军的虎狼之师,基本只能算凑数。而指挥守城的几个人中,又有那个“怯战”的廉颇。面对擅长弓兵的秦军,大将军廉颇亲自站在城头指挥督战。在防守之余,他间或命令小搓死士偷袭秦营,死士往往难以保全性命,但秦军也伤亡惨重。这一年,廉颇六十七岁。

从公元前260年元月到公元前259年元月,秦军总共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攻城,却几乎算是一无所获,反而损失惨重。在廉颇、乐乘等良将的率领下,赵军虽处守势,但士气旺盛,将所有的攻势一一化解。秦国百般无奈,主力向西急退方得喘息。而邯郸城南驻防的秦军两万人则全军降赵。此时,魏、楚、赵三国联军乘胜追击,秦军再次大败,被迫撤至河西,夹河对峙。联军乘势收复河东六百里之地,其威大震。

廉颇的最后杰作——鄗代之战

可即便如此,赵的危险却仍未结束。世代与赵交好的燕国认为赵国伤于长平,便想想这个昔日的邦交之国分一杯羹。燕国以丞相栗腹为将,举兵六十万攻赵。栗腹令部将庆秦率军20万攻代,自率主力40万攻鄗。燕军到达宋子后,赵孝成王令上卿廉颇、乐乘统兵前往抗击,但他们手上一共只有13万赵兵。

廉颇分析了燕军的来势,认为燕军虽然人多势众,但骄傲轻敌,加之长途跋涉,人马困乏,遂决定采用各个击破的方略。他令乐乘率军5万坚守代,吸引攻代燕军不能南下援救,自率军8万迎击燕军主力于鄗。赵军同仇敌忾,决心保卫国土,个个奋勇冲杀,大败燕军,斩杀其主将栗腹。

攻代燕军闻听攻鄙军大败,主帅被杀,军心动摇。乐乘率赵军趁机发起攻击,迅速取胜,俘庆秦。两路燕军败退。廉颇率军追击五百里,直入燕境,进围燕都蓟。燕王只好割让5座城邑求和,赵军始解围退还。战后,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这一年,尚能以少胜多的廉颇已经是七十六岁高龄。

廉颇老矣

古代的生存条件不能与今日相比,一般男子能正常到四十岁以上已算是高龄,七十岁的老人常常是一个大城市里也找不出几个。常说人到七十古来稀,七十六岁的廉颇仍然活跃在赵国最顶尖的政治圈内,仍然在金戈铁马的最前线,不得不让人佩服。但这样的风光自然也遭人嫉恨。廉颇年轻的时候也曾嫉恨过蔺相如,但因为双方都是坦荡的人物,于是恩怨消解。可是,廉颇的运气并不太好,盯上他的这位兄台,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人。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了郭开的谗言,忽然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看着竹简上的文字,长平的悲凉和懊恼再次袭上了脑海。他做了一个几乎算是毁掉他一生英明的决定:抗命!攻打乐乘!乐乘是廉颇多年的老同僚,他也能理解这个老将的心思,略作抵抗旋即逃走。廉颇知道自己的这番抗命无异于断掉了自己的后路,如果回到朝廷还不知道会得到多少无耻构陷,于是索性投奔魏国大梁。

魏王对于这名曾经的侵略者表现的很像一个正常人:疏远他、怀疑他、监视他。廉颇也懂得这些道理,只能默默低头。赵王在一次次秦军的攻击中,又怀念起了那位可以做自己爷爷的老将,便遣使者宦官唐玖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数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给了唐玖很多金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于是,壮心不减当年的廉颇被形容成了一个“顷之三遗矢”的不中用老人。

不久,廉颇来到了自己的葬生之地楚国寿春。楚王愿意重用他,但他已无心出力。他的魂魄已经跟随者那个曾经的时代渐渐消融了。不能再度为赵所战的廉颇没有在立下分毫战功,有的只是一声声无助的叹息。

相传,廉颇在长平战场离职的时候,曾在路上徘徊不定。那时的他,心中想着那个意气正盛的年轻人,总有些不放心。但在邯郸的诏书,终归把他劝走了。于是,他停留往返的地方,被称为徘徊村。如今,徘徊村尚在,却少了当年那个永远愿意站在战场第一线的老人。!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来源:家国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