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图为暖帽实物
本图为戴暖帽的官吏。
【看中国2013年09月04日讯】清代暖帽: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礼帽、便帽之别。礼帽俗称“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为冬天所戴,名为暖帽;一为夏天所戴,名为凉帽。暖帽的形制,多为圆型,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制,也有用呢制、缎制及布制的,视其天气变化而定。颜色为黑色为多。皮毛之类也有分别。最初,以貂鼠为贵,其次为海獭,再次为狐,其下则无皮不用。由于海獭价格昂贵,后用黄狼皮染黑代替,名为骚鼠,时人争相仿效。康熙年间,一些地方出现一种剪绒暖帽,色黑质细,宛如骚鼠。由于此类价格低廉,一般学士都乐于戴用。暖帽中间还装有红色帽纬,或以丝制等。帽子的最高部分,装有顶珠,材质多以红、兰、白、金等色宝石。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无珠者,即无品级。
本图为凉帽实物
清代凉帽:凉帽的形制,无檐,形如圆锥,俗称喇叭式。材料多为藤、竹制成。外裹绫罗,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黄色等。上缀红缨顶珠。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无珠者,即无品级。
本图为戴凉帽、穿长袍、马褂的官吏。
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其中有一种行褂,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短衣短袖便于骑马,所以叫“马褂”。马褂的形制为对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别。对襟马褂多当礼服。大襟马褂多当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马褂多作为行装。马褂多为短袖,袖子宽大平直。颜色除黄色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为礼服。其它深红、浅绿、酱紫、深蓝、深灰等都可作常服。
此图为戴小帽的男子。
便帽,也称“小帽子”以六瓣合缝,缀檐如筒;俗称瓜皮帽。创自明太祖洪武年间,取其六合一统之意。这种小帽形式很多,有平顶、尖顶、硬胎软胎之别。平顶大多为硬胎,内衬棉花;尖顶大多为软胎,取其便利。
戴暖帽、穿琵琶襟马褂、开衩袍及皂靴的官吏。
清代官吏便服: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清代长袍多开衩,官吏士庶开两衩,皇族宗室开四衩。在清朝以开衩为贵。但也有不开衩的,俗称“一裹圆,为一般的市民服饰。开衩袍,也称“箭衣”,袖口装有箭袖,以便骑马射箭,因其袖似马蹄,故称“马蹄袖”。平常袖口翻起,行礼时放下。这种服装是满族的服装特色,最初出现在入关之前,而后沿用于整个清代。一般士庶如穿无衩之袍作礼服时,也须另装一幅马蹄袖,用钮扣系在袖端,礼臂则解下。这种袖子叫“龙吞口”。袍服中尤以蟒袍为贵。不绣蟒纹的袍服,除颜色有禁例外,一般人都可服用。另有缺襟袍,其袍右襟裁下一块,然后用钮扣系住,以便骑马行走,一般多用于行装。
戴暖帽、穿琵琶襟马褂、开衩袍及皂靴的官吏。
本图为穿开衩袍、皂靴、佩搭裢的男子。(褡裢是一种刺绣佩饰,是佩挂在腰间的随身赏玩之物,晚清尤为盛行)
本图为穿开衩袍、皂靴、束腰带的男子。
本图为戴风帽、穿长斗蓬及行装的官吏。
本图为戴暖帽、穿裘衣及行装的官吏。
清代官吏朝服:清代朝服清代服饰有衮服、朝服、龙袍、蟒袍、补服、吉服、常服、行服等。朝服分冬、夏二种,其形制为上衣连下裳的形式。皇帝的冬夏二式,都用明黄色。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亲王、郡王则用蓝色及石青色,此下官吏不能用黄色,都用蓝色及石青色或其它颜色,当然十二章纹样也不能用。
本图为官吏穿的素地片金缘朝服及披领展示图。(传世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