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熨平高房价之痛

发表:2013-10-09 00:23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看中国2013年10月09日讯】房地产,从来都是触动人心的话题: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8月份,北京、上海、广州新房价格同比上涨18%-20%,二、三线城市同样呈现房价爬坡的情形。与此相关的另一个数据是:财政部提供的报告指出,今年1-7月,全国土地出让收入逾2万亿,增长49.4%,由此带动了地方税收增长。刚刚出让的土地,不可能在半年内建成商品房,但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对未来商品房价格持续上涨形成预期,而预期又往往对现实造成干预。

过去的半年,被描述为“没有地产新政的日子”,既没有松动限购,也没有出台新的打压房价条款。房地产的2013年仍在“空档滑行”,而房价的表现却像“温水煮青蛙”,由温和增长逐渐逼向沸点。

经过十余年时间,房地产已然成为驱动经济的一个重要引擎,要把这个庞然大物从当前的经济运行中骤然摘去,既过于简单,也失之理性。任何一个长效机制的形成,都不是下一剂灵丹妙药就可一蹴而就的。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在抑制房地产膨胀方面,存在着重流转、轻保有的弊端,从长远看,在保有环节设遗产税、不动产税、赠与税,是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但如果断然在保有环节推出重税,土地一次性出让转变为按年交纳的土地年租制,那么极有可能出现房价大幅下挫、土地财政遁形的震荡,而这是任何一个经济体均难以承受的“硬着陆”。

熨平高房价之痛,最为重要的一环首先是住房保障制度的确立与完善。我们一直在厘清,市场的归市场,保障的归保障。商品房具备着资产性质,那么必然是有力者趋之,无力者避之;而保障房则因成为底层民众的公共福利,与医疗、教育一并成为支撑民众生活的基本选项。然而,自1998年正式取消福利分房制度的十余年之后,2010年保障房艰难起步,微见成效,系统性的成熟仍需时日,但是我们期望这个系统能够尽快完善。

可以看到,各地的保障房建造从刚开始的消极应对,到现在逐渐有所改观。近三年以来,每年建成的保障住房在500万套左右,虽未及商品房年度约800万套供应量,然而只要持续供应,必然会形成对高房价的对冲效应。

保障房发展的速度迅猛,但其暗含的问题也相当突出,首先是保障房的分配。相比于经济适用房“官分官占”的痼疾,保障房在分配上已经向底层民众倾斜,但其背后的暗箱操作仍然顽固地存在。

今年6月审计署公布了2012年度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情况,审计共发现6万多套保障房被违规分配使用或出租出售。究查力度不可谓不大,然而在“晒太阳”之后,对于违规分配的处置结果,却未见落地。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法不责众,正是“官占官分”的原因所在。也就是说,保障住房的监督也要敢于“打老虎”,不查则已,一查到底,让监督机制真正成为可持续的长效机制,实是当务之急。

其次,让住房保障成为一个有层次的供应体系。是建造廉租房,还是经济适用房、限价房?是哪一类容易完成指标就建哪一类,还是按照实际需求划分不同层次的保障品类?目前是一个比较随意的“大包干”格局,只要可以贴上保障房标签的都算数。对于刚刚开始“补课”的保障体系,问题可以存在,但是如果对于“保障”二字未能心存敬畏,总是停留在完成指标的粗放水准,保障房不能保障,高价房仍会高价。

来源:财经观察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