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3年11月24日讯】一本好经,可惜被歪嘴和尚念歪了。海口市便民疏导点,本来是一桩扶贫的惠民政策,但最后却被一家公司垄断,摊点成了门店,每户都交了几万元甚至10多万元的进场费,每个月还要交几千元的租金。最后谜底揭晓,敢情城管局长的亲戚就是这家公司的股东。如今,城管局长调离,便民疏导点的故事却没有终止,这不,被媒体聚焦的海大北门外的便民疏导点又有故事了。
有媒体报道,海口海大北门西侧便民疏导点,从“诞生”那一天开始,就一直争议不断。据经营户反映称,他们已经收到美兰城管部门发出的通告,要求11月25日前自行搬离物品,美兰城管局将于11月28日对该疏导点实施强制拆除。
海大北门外的便民疏导点,是城管批复建起来的。因为扰民,周边居民开始是投诉,后来是起诉,城管则从刚开始的审批部门,变成了违法行政的被告。既然法院已经受理,行政裁决就得让位于司法判决。如今,“法院的判决还没结果,拆迁通知就发来了”。人们纳闷,城管作为被告,匆匆忙忙发出这份强拆通知,怎么看都有点像毁灭证据耍无赖的嫌疑吧?
城管当被告,是因为被原告抓住了把柄:因为根据相关规定,疏导点的设置申请应当由街道办向区城管提出,个人和企业不得自行申报疏导点。而海大北门的疏导点恰恰就是越过了街道办,由企业提出,城管居然就批复同意“增加40个摊位”。如今,法院还没判决,城管就要执法了。一旦强拆,证据就不存在,城管就可以避免败诉之后面临的尴尬吗?
耐人寻味的是,原告的主张是撤销城管违法批复的海大北门的便民疏导点,城管强拆的就是这一便民疏导点,应该说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不过,城管批复在前,强拆在后,似乎是自己在纠错,可明眼人都能看出,违法批复有利益驱使,匆忙强拆也是不想赔偿。疏导点每户都交了大笔的进场费,如今一拆了之,这笔费用不是就可以不退不赔了么?
海口设立便民疏导点,其初衷不仅是想规范马路市场,而且是给贫困群体提供一条生路。可惜,便民疏导点在实施过程中,却被一家公司垄断,而且摊点店铺化,昂贵的进场费,不菲的租金,让扶持贫困群体的政策,悄然演变成了向贫困群体搜刮的由头。如今事发,当事人毫发无损,贫困群体的利益继续受损,在所谓的“依法行政”背后,到底想隐藏什么?
海大北门外的便民疏导点,迟早是要拆的,但解剖这家疏导点的前世今生,深挖其台前幕后的种种异常现象,从制度上防范今后再发生类似事件,问责歪嘴和尚的,比如此杀人灭口式的匆忙强拆要好得多。如果说违法审批是城管犯的第一个错误,我们希望城管不要为了掩盖第一个错误,不惜制造一个新的错误。困难群体伤不起,群众路线教育要落实,奉劝城管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