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4年02月27日讯】无论家庭也好,国家也好,都有所谓“二世祖”现象。
所谓“二世祖”乃是粤语名词,它一般局限于指家庭里面上一代有权有势有钱,下一代只管吃喝玩乐的富家子弟,也就是纨绔子弟。事实上,即使是家庭,富有家庭的二三世也不一定都是只会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将祖宗产业发扬光大也不在少数——国家当然更是这样。这里面的理由也很简单:上一代的财富固然可以造成下一代的骄奢淫逸,不思进取;但也同样可以成为下一代创业奋飞的基础和动力,关键是要看这接班的“二世祖”或“三世祖”是什么样的货色——所谓“应用之妙,存乎一心”是也。
不妨先来看看那些败家的“二世祖”。历史上最有名的二世祖当然首推秦二世(据说。“二世祖”这名词就来自他老兄)。秦二世,原名胡亥,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富二代”的典型代表。因为,秦始皇不仅缔造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而且把天下财富通通揽在怀里。当初,秦始皇把自己命名为始皇帝,初衷是想让自己的儿孙们继承自己的伟业和财富,二世、三世,以至万世,永远流传下去。尽管秦始皇的愿望非常美好,然而,终究是造化弄人,他的这一伟大构想,不仅没有实现:这个秦二世,原本始皇第十八子。早年曾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狱法。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始皇出巡死于沙丘,本应立始皇长子扶苏为太子,后来公子扶苏被赵高李斯等人害死,胡亥在赵高和丞相李斯的扶植下,得立为太子,并承袭帝位,称二世皇帝。来路既不正,就位后的所作所为更是荒唐,在赵高左右下,秦二世花天酒地,胡作非为,把整个帝国化成他自己的酒池肉林,老百姓的刀山火海。结果一年后就激起了的陈胜、吴广的起义。而他自己在交出皇位后,仍在赵高逼迫下自杀,曾经威风凛凛的秦王朝也在其三世子婴手中完蛋。西汉政论家贾谊在其《过秦论》中对此评论道:“始皇既没,胡亥极愚,郦山未毕,复作阿房,以遂前策。云‘凡所为贵有天下者,肆意极欲,大臣至欲罢先君所为’。诛斯、去疾,任用赵高。痛哉言乎!人头畜鸣。不威不伐恶,不笃不虚亡。距之不得留,残虐以促期,虽居形便之国,犹不得存。”
接下来有名的“二世祖”当数三国时蜀汉的刘禅。刘禅,字公嗣,又字升之,小名阿斗,刘备之子。于刘备去世后继位成为蜀国皇帝。刘禅初为皇帝时,对诸葛亮充分信任,军国大事全权委任于诸葛亮。诸葛亮、蒋琬等贤臣相继去世后,刘禅自身无力把持国政,宦官黄皓开始专权,迫使姜维外出屯田避乱,蜀国逐渐衰败。后魏国大举伐蜀,刘禅投降。蜀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留下了“此间乐,不思蜀”的名句。给司马昭留下了:“我无忧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阿斗虽然被后世评为碌碌无为的君主,但他虽然扶不起,却生活得很幸福。算是一个很会混的“二世祖”。
下面这位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璟迁都南昌,立李煜为太子监国,令其留在金陵。六月李璟死,25岁时李煜在金陵登基即位。做上皇帝的李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爱玩的是诗词歌赋,这方面堪称一代大家。可惜,政治跟艺术不是一回事——毋宁说相反。所以,973年,宋太祖派曹彬领军队去攻打南唐。三年后,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公元978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宋太宗闻之大怒,将其用牵机毒杀(牵机药是中药马钱子,服后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全身抽搐,头脚缩在一起,状极痛苦)。
当然了,你如果是一位有为之士,那你就是二世祖三世祖也毫无问题,照样可以建功立业,威震天下——历史上几个有名的大治之年,都是这些二世祖三世祖造成的。
比如“文景之治”,就是三世的文帝、四世的景帝造就的。他们即位后,吸取秦灭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景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历来被视为“盛世”,史称“文景之治”。当时社会安定,百姓富裕。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文、景二帝在位的四十年间,政局稳定,经济发展,财物充盈。如文景传接时,“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至汉武帝即位时,国家的余财、存粮又上了新的台阶。“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宫室、园林没有什么增加。他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汉王朝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强盛王朝,二人居功至伟。
而最为史家所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也是由唐朝的“二世祖”唐太宗李世民缔造的。唐太宗即位后,因亲眼目睹大隋的兴亡,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他像孟子一样,把人民和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舟,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徵当过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励臣下直谏,魏徵前后谏事二百余件,直陈其过,太宗多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魏徵死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逝,朕亡一镜矣。”太宗在经济上特别关注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在文化方面,则大力奖励学术,组织文士大修诸经正义和史籍;在长安设国子监,鼓励四方君长遣子弟到来留学。此外,太宗又屡次对外用兵,经略四方,平东突厥、定薛延陀、征高句丽、联姻吐蕃、和高昌,使唐之国威远播四方。太宗则被西北诸国尊为“天可汗”,成为当时东方世界的国际盟主。
离我们最近的所谓“康乾盛世”,也是由满清入关后的“二世祖”康熙皇帝一手打造。此一“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此一期间,整个清帝国版图达到空前扩张,北起自外兴安岭以南,东北至北海,东含库页岛,西至巴尔喀什湖以东,继承了1758年准噶尔汗国的边界。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乾隆年间,香料群岛的苏禄上表求内附,乾隆帝以其险远,不许。乾隆帝派明安图等人两次到新疆等地进行测绘,在《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绘成《乾隆内府舆图》。康乾盛世之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恢复到世界的三分之一,美国学者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指出,当时中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的百分之三十二;即使是工业革命之后,亚当·斯密说:“中国和印度的制造技艺虽落后,但似乎并不比欧洲任何国家落后多少”。在文学艺术方面,也大有可观:康熙后期,统治巩固,文士又多是在清朝成长的,其身世与明遗民不同。这时期的诗歌,就不再以表现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为主,而是致力于艺术技巧的追求,内容以抒情吊古和模写山水为主。著名诗人有施闰章、宋琬、王士禛、朱彝尊、查慎行、赵执信等。王士禛为神韵派领袖。查慎行诗刻划精工,成就较大。赵执信则比较注重反映现实。长篇小说在本时期放射出特有的巨大的光彩,这就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与曹雪芹的《红楼梦》两部巨著的出现。康乾时期清朝统治者汇集众多专家、学者编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大型文化典籍,成为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