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4年03月30日讯】不久前,中国经济学家们还由于过去几年货币大量发行而对通胀忧心忡忡。2月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数据一公布,经济学家们突然看到通胀如断线的风筝欲飞无力、急转而下,担心中国是否像日本一样进入长时期的通缩。一夜间,通胀好像不再是货币现象了!
通缩是什么呢?通缩一定是物价的持续下跌,一定要表现为消费物价指数为负,消费物价总体下降。这不仅是从货币购买力本身的意义上说,更是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上看。从这个指标上看,中国至今仍没有通缩。但许多经济学家担心的是,由于生产者价格指数持续为负,且2月有扩大之势,引来担忧,是否迟早上游负的PPI会传导到下游的CPI,造成通缩。
从各国经济发展史看,根据过去的经验,担心中国出现通缩不无道理。当经济从上一周期的顶峰进入周期性衰退时,必然出现产能过剩。产能过剩一方面是由于上一经济周期高峰时产能的过度扩张造成的,另一方面由于经济衰退时,失业人数增加,家庭收入减少,经济中的需求快速下降。企业不断地去产能,失业不断增加,经济体的总体家庭收入不断减少,需求不断地萎缩,两者相互强化。在整个去产能的过程中,原材料成本与劳动力成本持续下降,商品价格持续下降,通缩持续。
中国经济自从两年多前进入下行通道以来,与他国过往经验最大不同在于,尽管生产领域不断关闭生产线,缩减产能,减少就业,但占人口七八成的蓝领阶层就业状况不是恶化而是改善。由于蓝领阶层供不应求,劳动力的收入不是下降而是上升,这就保证了社会消费总需求的增加。这样,中国经济在下行周期中出现两股相反的力量。制造业减产能将经济往下拉,经济有下行甚至衰退的压力;消费需求增加却支撑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增长虽放缓,但避免了衰退。
商品制造中原材料成本为主的,价格不断下降;商品或服务中劳动力成本为主的,其价格不断上扬。表现在物价上,PPI为负,而CPI为正。
日本劳动力的名义收入在多年的通缩期间几无增长,也从侧面印证了劳动力收入是否增长是经济会否出现通缩的关键。当然,日本经济长期萎靡的主因是其经济结构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中国经济避免出现通缩的关键是占人口绝大多数劳动力收入能够不断增加,从而保证消费需求能够持续增加。劳动力收入要增加,劳动力市场必须持续地供不应求。作者曾分析,在经济下行期造成劳动力供不应求的最主要贡献者是服务业在过去几年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存在自我强化的特点,即服务业增加了劳动力的收入,劳动力收入的增加又强化了对服务的需求,服务需求的增加,吸纳了更多的劳动力。
要维持这种趋势,中国的服务业要完成两项艰巨任务:一是吸纳每年新增的千万名劳动力;二是接收制造业由于减产能与生产自动化退出来的劳动力。前者取决于过去的生育率,不能改变;后者取决于制造业减产能与生产自动化的速度,一定程度上受政策影响。
如此一来,尽快去产能的政策目标面临一个制约:速度不能太快导致劳动力供大于求。政策的实施就更加微妙,去工业产能是为了经济的转型,但去产能太快则可能导致转型失败。
过去其他国家经济衰退时去产能的作用力主要是需求严重不足,但企业的原材料、劳动力与财务成本都会下降。因此,只要行业的产能减少足够,企业的盈利就会迅速改善,这样如果企业的产能能够坚持到最后,就可以重新生产经营。
这也是今天中国政策执行者最担心问题,如果不把过度落后产能彻底消灭,一旦经济有所复苏,又会死灰复燃。
不过,与海外及中国之前的减产能过程不同,中国企业在这轮减产能过程中,一方面面临需求相对不足,另一方面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与财务成本却在不断上升。这样每个产能过剩的行业都面临双重任务,一方面要减少产能,另一方面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换言之,即使某些企业将产能留下,如果其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当经济有所复苏时,也因无法与高劳动生产率的企业竞争而难以恢复生产。特别是上游基础工业,其产能过剩是全球意义上的,是全球经济长周期下的过剩,不会短时消除。
综上所述,要避免日式的通缩,需要重视两个政策方向,一、把握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与速度;二、更重要的是采取有力的措施,推动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后者的发展如能与农村城镇化相结合,与互联网的应用相结合,效果会更加彰显。
[作者叶翔:汇信资本董事总经理。特许金融分析师(CFA)。曾任职香港证监会中国事务总监,中银国际执行董事,香港金融管理局高级分析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外资司高级经济师]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来源:博客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