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趣闻和酒雅号的由来

发表:2014-04-11 11:2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自古以来,酒不仅是传统佳节上的“座上宾”,而且深为文人雅士所喜爱。李白有举杯邀明月的雅兴意趣,苏轼有把酒问青天的闲情逸致。欧阳修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悲壮豪迈,曹操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慷慨苍凉。杜甫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真好还乡的潇洒。

古人在饮酒赞酒的时候,总要给所饮的酒起个饶有风趣的雅号或别名。比如说欢伯、杯中物、金波、壶中物、酌、酤、香蚁、浮蚁、绿蚁、碧蚁、天禄、椒浆、忘忧物、扫愁帚、钓诗钩、狂药、酒兵、般若汤、清圣、浊贤、竹叶青等等雅号。

这些名字的由来,并不是饮酒人脑袋一拍就涌上心来的。而是多由一些典故演绎而成,或者根据酒的味道、颜色、功能、作用、浓淡及酿造方法等等而定。酒的很多绰号在民间流传甚广,所以文在诗词、小说中常被用作酒的代名词。这也是中国酒俗文化的一个特色,

现就简单的挑选几个以飨读者。

欢伯:因为酒能消忧解愁,能给人们带来欢乐,所以就被称之为欢伯。这个别号最早出在汉代焦延寿的《易林·坎之兑》,上面记载“酒为欢伯,除忧来乐”。

杯中物:因饮酒时,大都用杯盛着而得名。始于孔融名言,“座上客常满,樽(杯)中酒不空”。孔融不仅会让梨,而且饮酒邹文也是一把好手。相对于孔融,陶渊明就更加有情调了,他在《责子》诗中写道:“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只可惜,陶渊明饮酒过度,导致他的孩子几乎都是痴呆。

酌:本意只是斟酒、饮酒的意思,后经过文人雅士的雕琢,逐渐成为酒的代称,如“便酌”“小酌”。大诗人李白曾在《月下独酌》一诗中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相对于这些,竹叶青的来历就有趣的多了。其中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很早以前,山西酒行每年要举行一次酒会。逢酒会这天,大小酒坊的老板都把自己作坊里当年酿造的新酒抬一坛到会上,由酒会会长主持,让众人品尝,排列出个一二三来。

当时有家酒坊,虽说是祖传几代的老作坊,可年年酿出的酒总如人老珠黄一样,不受人待见。每逢酒会评比,总是名落孙山,但是作为当地酒届的盛会,不参加脸上又无光。这一年又要开酒会了,老板只好硬着头皮吩咐两个小伙计备好一坛新酒抬去应景。老板自己先走一步。这两个送酒的伙计对老板的心思也心知肚明,知道自家酒不好,送去也是垫底,不愿早送到会上露丑现眼。与其长痛,不如短痛,两人一合计,磨蹭到日起三竿,才抬上酒坛子出门上路。

这天天气特别热,两个小伙计走得是又热又渴,赶到正晌,恰巧路过一片竹林子边。口中如同含着一团火的两人一商量,决定先把担子放在竹林里凉快凉快,找个人家喝口水再说。

怎奈在这前不靠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别说找个人家,就是找条小河沟喝口水也难呀!可惜两人不似唐僧师徒,皆有腾云驾雾的本领。

伙计俩回到竹林里,两个人四只眼死死盯在酒坛子上,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同样不能渴死。找不到水,就喝口酒吧。等到二人打开了坛盖之后,又犯愁了:只有满满一坛子酒,没勺没瓢,捧不起,放不下,如何喝得一口甘醴?

两人环顾四周,只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哪有什么锅碗瓢盆。忽然两人眼前一亮,这不是有竹子嘛。顺手从一株成竹上扯了两片大竹叶,捻了个竹叶杯!两人就你一杯、我一盅地喝起来了。

一股清酒下肚,真个是爽煞人也。两人越喝越来劲,不一时,小半坛酒水就进入腹中。两人心满意足的抚摸着肚皮,可可再看看坛里的酒,这伙计俩又傻眼了:只剩下半坛儿酒,怎么去交差呢?

姜还是老的辣,年长的伙计就比较有心机,说道:“哥们儿,我看咱哥俩还是抬着赶路吧,反正咱家酒不好,每次都是倒数第一。等走到有水的地方,咱们掺点儿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混过去就是了。”

小伙计一听也是理,便和年长的伙计抬起坛子就走。走不多远,只见一丛翠绿翠绿的大青竹,竹丛旁边有一个巴掌大小的水湾湾。伙计俩仿佛看见了美女一般,赶紧把酒坛子放下,摘了两片竹叶捻成杯,蹲在小水湾边,往坛子里加水。只有巴掌大的小水湾,不管他俩怎么舀,水总不见少。不一会,坛子就被灌满了,两个人看看时候不早了,急忙抬起酒坛子上路。

再说在酒会上,酒会会长和各家酒坊老板交杯换盏,品尝各家的新酒。眼看快要品尝完了,只见这伙计俩满头大汗地抬着坛子走进会场,老板亲自揭开坛盖,舀了一碗酒,恭恭敬敬地捧到酒会会长面前。

酒会会长望着老板打趣道:“好戏压轴,好酒封顶,今天酒会最后得尝尝贵老板的这碗酒了,想必是独占鳌头喽!”说完哈哈一阵大笑,满座的酒老板也随着嘻笑了一番。

老板明知大家在打趣他,也只得红着脸连连说道:“惭愧,惭愧!”会长又哈哈一笑:“哎,哪里,哪里,我先领教了。”边说边把酒碗凑到嘴边,轻轻呷了一口,看了看酒老板,又瞅了瞅碗里的酒,半晌才对众家酒坊老板说;“大家都尝尝!”这碗酒在众老板手中传来传去,每个人品尝了之后,都惊呆了。

老板和他的两个小伙伴们儿也都惊呆了,看着这个场面,不知出了什么事,心里发毛,身子哆嗦起来,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只见酒会会长站起身,朝会场里巡视了一眼,问道:“诸位,这碗酒如何呀?”

“好酒,好酒!”众人异口同声的称赞道。

这年酒会上,这伙计俩送去的酒,名列第一!在回酒坊的路上,喜出望外的伙计俩,便把酒坛里加泉水的事,一五一十地全对老板说了。

老板听完后拿出二十吊铜钱,让他们别把这事儿传出去,第二天,老板又叫他们引路,亲自去看过他们歇脚的那片竹林子,又亲口尝了尝那湾泉水,知道酿出这样的好酒,与这又清又甜的泉水是分不开的。于是,他就买下了那块地皮,将酒坊迁去,在那小水湾上打了一眼井,又从酿造技艺上努力改进,终于酿出了别有色味、名驰中外的好酒,取名叫“竹叶青”酒。

据现有文献来看,这种独特的“竹叶青”大概始于南北朝时期,南梁才子皇帝简文帝萧纲曾有诗句这样写道:“兰羞荐俎,竹酒澄芳”,说的就是竹叶青的香型和品质。北周文学家庚信在《春日离合二首》诗中曰:“田家足闲暇,士友暂流连。三春竹叶酒,一曲昆鸟鸡弦。”诗人边品竹叶酒,边弹琵琶,兴致勃勃!可见,杏花村竹叶青酒,早在1400多年前就已成了著名的珍品。

此后宋、元、明、清的许多小说,诸如李汝珍的《镜花缘》、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对竹叶青酒的赞誉;傅山留书“得造花”四字,李自成倚马立书“尽善尽美”,字字溢满盛誉。20世纪著名武侠作家金庸、梁羽生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侠客畅饮老白汾酒、竹叶青酒的描写,反映了汾酒、竹叶青酒当时在我国酒界的地位。

文以载道,酒以寄情。自古以来,宦海沉浮的墨客骚人们或是春风得意,或是忘情风月,或是意气风发,或是踌躇满志,但大多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关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们的不刻意追求闻达于诸侯,但求节气能如那竹子一样刚正不阿,与竹叶一般清雅高洁!正所谓“名与长江万古流,节如岁寒竹叶青!”

来源:豆瓣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