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人如何消夏(图)

发表:2014-07-02 14:42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一个闷热的晚上,躺在床上随意翻《宋词》。杨万里的“似赋还咸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一入眼,顿感周身凉风缠绕。“雪到口边消”是多好的降温方式。然而,这却是古代有权有钱之人才能享受到的。

读过这首词的人都知道,杨万里大加称赞的不过是今天都市人瞧不上眼的“冰酪”(它是由果汁、牛或羊奶、冰块等调制而成)。传说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元世祖赏赐他几个“冰酪”后,这位举世闻名的探险家当时就幸福的一塌糊涂,并把“冰酪”的制作技术带回义大利,这才使得“冷饮”后来风靡全球。当然,在没有电冰箱和冰柜的古时代,这种“冷饮”完全是靠储藏的冰块和手工制成的,其“味道”与今天用电或其他能源“催熟”的冷饮肯定大有区别。

抛开达官贵人的度夏方法,单就古代社会整体而言,其消夏方式都应该称得上是很“低碳”的。传统的农业社会虽然气候四季分明,但夏天照样热浪袭人,恐怕一个人仅凭自身的体质也是无法抵御严苛的自然条件。因此,一些基本的防暑降温的工具和设施也就应运而生了。扇子在当时应当算是普及最广和有群众基础的纳凉工具,这无需多言了。唐代还出现了一种供人消暑的“凉屋”,它傍水而建,采用类似水车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凉气徐徐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屋檐而下,这样就制造出了“人工水屋”,当然像这样的“高档”的消暑设施远非劳苦大众所能享受的。不过,古代平民营造阴凉的方法也是五彩斑斓的,譬如屋檐前面挂帘子,院子里面搭凉棚,屋子里面放竹床、竹凳,床头上安放石枕或玉枕等等。被称为“中国最美乡村”的安徽省宏村至今保留的140多栋明清古建筑普遍采用的是“引水进屋”,这种纳凉方式既有科学道理,又天然环保,的确令人有一种“风前动有波,夏永静如何”的感觉。

可以说,每到酷暑,古代人也是想方设法防暑降温的。这些传统的消暑方法虽然跟现在的空调、冰柜等所制造出来的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他们巧妙利用自然之物的奇思妙想和积极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恐怕也是今天的人们所难以达到的。所以,我认为在一般人还没弄懂“低碳生活”的操作方法时,或许古人度夏的生活方式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来源:燕赵晚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