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5年04月02日讯】进入2015年,中国经济仿佛真的迎来了“崛起时刻”。由中国筹划成立的亚投行引发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关注,3月28日,继英国、瑞士、卢森堡、巴西、奥地利等国之后,俄罗斯成为第39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国家。同一天,亚洲博鳌论坛召开,中国以东道主身份欢迎各国来朝,共绘亚洲未来“美好”新局面。
另外,在前不久结束的“两会”上,中国总理李克强在强调深化市场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倡导简政放权、让利于民的的同时,又提出令人备受鼓舞的互联网+这一概念(效仿德国工业4.0):“我想,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
在中共政府的引导、媒体舆论的鼓噪、权威专家的帮腔解读之下,中国经济好像真的“飞”了起来。一时间,全国上下再度步入“大跃进”时代,一个挑战美国权威的大国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以中美两国博弈为标志的“全新世界格局”的序幕将要拉开。这种在理性的人们看来不可思议的幻想场景,构成很多中国人眼中的真实存在,甚至已经上升到“天定论”哲学层面的高度……
其实,任何一国经济繁荣与否,不仅取决于改国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社会物质生活的丰裕,更关键在于,体现人们内心对该国经济发展的认同感。展望美国、德国等国家,虽然和中国相比经济增速很低落,在经济复苏的道路上前行的异常艰辛,但生活在这些国家的人们却表现出某种坚韧和充实之感。
例如美国,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将其经济打入谷底,当人们对美国经济差强人意的表现倍感失望时,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团队正在发动一场科技逆袭,以掌上信息革命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另外,以页岩气和页岩油为依托的新能源革命,彻底打破了欧佩克传统能源国家单边垄断格局,从而开辟一个崭新时代。作为以高端传统制造业著称的德国,也在静悄悄地推行工业4.0战略计划,其中,以智能化和大数据为主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助推国内制造业实现全面升级。
归根结底,无论美国还是德国,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是人。人们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寻找到心灵的归宿感,并且以天赋和兴趣为依托,在默默当中贡献自己的价值,推动整个社会朝稳健方向前行。
反观中国,驱动这个号称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运转的核心载体并非真正的人,而是政府,政府的意志乃至欲望驾驭一切,无论个人还是企业组织只不过是从属或附庸角色,在必要时刻,可以被政府出于“顾全大局”的需要毫不犹豫牺牲掉。所以,在这种极权制度环境下,人们从内心深处缺乏归属感,对所谓的经济发展也失去认同感。当你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询问每一个经过身边的路人,你幸福吗?得到的答案不言而喻。
国际机构2014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居民幸福指数调查评估(包括社会活动、社会地位、财富状况、交际能力和身体状况),结果显示,巴拿马是居民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第二名是哥斯达黎加,第三名是丹麦。中国大陆排在第90位,远远落后于印度(第71位)。
“更多的印度人比中国人感到幸福,印度在经济发展方面可能要落后中国13年,但在国民幸福方面,印度领先于中国。”16%的印度人表示自己对日常生活感到满意,每天都能学习到新鲜的东西。研究人员表示,这表明大部分印度人对于日常生活并不满意,但在中国这一比例更低,只有9%的人对日常生活感到满意,超过1/3的中国受访者感到生活遭遇困境。
为什么遭遇困境?大多数受访者可以给出一致的理由:高房价、高物价、低工资,外加无望的工作前景、严重污染的环境、身体的剧烈透支和对未来充满巨大的不确定性。说说房价,目前中国房地产价格正处于官方所称的调整回落阶段(其实是雪崩阶段),即使这样,按中国指数研究院公布的数据,上海2014年住宅成交均价为30000元/平米,一套100平米的住房要300万元,按照中国去年人均收入47710元计算,一对夫妻买一套100平米的住房要花费32年全部收入,去掉生活开支要50—60年。考虑到发达国家房价收入比是3—6倍,那上海是32倍。中国经济从房地产价格上,真正实现了“赶英超美”,当然,人们拿得则是非洲的收入。
房地产,是中国这个神奇国度举国上下热议的话题,即便是街边卖菜的老太太,提到房地产这三个字都立时两眼放光,滔滔不绝成为房地产形势和行情的专家。稍微懂得经济常识的人们都知道,房地产行业是伴随着一国城市化发展进程自然衍生出来的产物,而城市化则是实体经济稳健发展的结果,只有以高科技产业为依托,具有创新职能的企业组织群体以及相关配套服务业,才能真正支撑城市化的长久运转,例如美国的纽约、日本的东京,这些城市之所以享誉全球,根本在于具有大规模以科技、知识为主导的品牌企业集群为载体,并以此为基础成为创造高附加值利润、输入输出资本、传播文化价值理念的聚集地。
与上述国家城市不同,在中国例如北上广深这些城市,它们并不是以科技、知识和创新职能依托,而是凭借中共政府的战略意志和优惠政策建立的“窗口”,通过豪华林立的高楼大厦和完善的公共设施,对国内外资本(以及各种资源)产生吸食效应。也就是说,这些城市的发展是建立在国内外市场资本的整体预期基础上,如果中国的血汗工厂能够持续创造利润,如果数以亿计的廉价劳动力能够长久忍受残酷的盘剥(具体体现在劳动成本低廉),那么这些城市就能够通过吸血模式维持生存,而如果中国廉价优势不复存在,那么这些豪华城市将随时面临崩塌的危险。可悲的是,中国如火如荼的房地产行业,就是建立依靠中国政府看得见的手全面掌控驾驭,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海市蜃楼上。
纵观世界各国之所以形成资产泡沫,均与该国长期实行廉价的货币政策紧密相关,对于中国来说更是如此。下面给出一组数据,能够清晰看出中国房价走势和货币扩张两者之间的关系。
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在1990年为1.529万亿元,从2003年开始,中国广义货币开始快速加大,当年的M2为22.12万亿。5年后的2008年达到47.52万亿。到2011年又攀升到85.16万亿。2013年达到110.65万亿水平。2003—2013年10年间,中国M2扩张将近100万亿,与此同时,国内房地产在廉价货币的推动下也进入了举世瞩目的“大跃进”时代。中国社科院报告显示,中国多年来超量发行的货币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而是涌入股票市场和楼市参与投机,这也是直接促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重要原因。
可见,中国房地产市场多年来的坚挺,是建立在庞大的货币堆积基础之上。尤其2008年中共政府为了救市推出4万亿基建投资和10万亿信贷刺激,全国各地房地产价格如同火箭般飙升,一时间,“中国房价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口号在中华大地响起,房子成为中国人眼中财富乃至实现人生价值的代名词,全民炒房全民说房,世界各国对此投来惊异目光的同时,大规模资本出于套利的目的也纷纷参与进来,与中共政府、腐败资本和民间群体一道,上演起末日狂欢的戏曲。
出来混迟早要还。从经济学理论层面看,货币的本质是稀缺,在自由市场环境下,人们正式通过激烈的竞争来争夺相对稀缺的货币,才最终促成市场创新行为下经济效率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倘若打破这一铁律,人们必然在市场价格信号失真以及廉价货币效应的惯性下,产生集体非理性行为,引发社会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出巨大的扭曲。中共政府庞大救市计划出台后,中国经济正是朝向这一道路疾驰,人民币购买力迅速缩水,快速走向冥币化。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研究中国经济的人们对这一句话肯定不会陌生,所谓新常态,利用中国官方话语来说,就是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如果我们抛开这些冠冕堂皇的术语,潜台词就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以高污染、高能耗、高剥削、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依靠大水漫灌刺激投资和房地产,并且以廉价出口赚取外汇的发展道路已寸步难行。
为何方才所述,中国房地产多年来赶英超美的繁荣,是建立在庞大的货币堆积基础上。作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基建投资更是如此。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政府的投资既缺乏合理规划和经济预算,同时更缺乏社会监督和外部制衡,因此,中国政府投资从很大程度上已经沦为形象工程和滋生腐败的代名词。(待续)
(中国经济文化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