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5年05月06日讯】4月1日至18日,在阔别祖国15年后,首次陪同父母回国扫墓省亲。行程为:华盛顿飞北京,直接转机赴重庆,去附近的丰都县;再回重庆飞大连给姑姑扫墓;从大连到北京,再飞回华盛顿。
这期间走过乡村,看过城市,乘了高铁,坐了出租;听老乡讲收成,在超市看物价,听高铁乘客讲房市,在中关村喝咖啡,与挚友彻夜对饮畅谈……归来周末余暇,将所听、所见、所想记录下来,与朋友们分享。
楼,桥,山洞,高铁,七环,大坝
十多天的行程里,感触最直接的就是建筑。
这还是那个我曾经生活过三十多年的北京吗?从飞机上向下看,一丛丛的高楼,像森林一样耸立著。坐车在北京转,到处是高大的建筑,整个儿城市在惊人地扩张。原来的两条地铁早已变成十六条,当年没通车的四环路已经车满为患,七环路将京郊的区县连在了一起。开出租的师傅说,他从没跑完过七环路,全程要两百多公里呢。
记忆中三十年前从重庆去丰都,是坐江轮,朝发夕至。如今乘汽车走高速,一小时五十分钟,动车只用一小时。铁路和公路穿过巴蜀的崇山峻岭,将城镇村寨连在了一起。那么多的楼,那么多的桥,那么多的山洞……。
虽然当时我的感受颇为震撼,但无法忘记,丰都古城早已因三峡大坝的建设而湮没在水下。据说,现在三峡水库是反季节蓄水,冬季枯水期水位最高,而夏天洪水季节却要尽量放水。人类为了功利而改变自然,更让我震惊,也让我捏一把汗。
在20世纪的一百年里,全美国水泥消费总量为44亿吨;而中国从2011到2013年的短短三年间,就消耗了大约64亿吨的水泥。这是伦敦《国际水泥评论》杂志的资料,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统计资料相差不多,该局矿物类大宗商品专家Hendrik van Oss统计,中国在2010年至2012年间的水泥消费量约为美国1900-1999年总量的140%。
中国政府自诩,这叫做“集中力量办大事”;西方政客们也对此惊叹不已,还创造了个新名词来恭维,叫做“北京模式”。然而,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是,这种高速发展所留下的后患,要几代中国人来偿还。这样惊人的发展是好还是不好?
北京的雾霾和沙尘暴
北京沙尘暴,我是经历过很多次,但雾霾对我是个新生事物。据说春天是北京空气最好的时侯,但我们抵达的第一天下雨、第二天刮风,除了这两天,雾霾像个罩子,一直扣在北京上空。用中央电视台最近的一个新词来形容它最合适:“新常态”。
这个“新常态”,还配套了一道独特风景:各式各样的口罩,一些年轻人很有创意地在口罩上作形形色色的装饰。
一天下午,我在马甸桥附近的一位朋友的办公室聊天,窗外的天色迅速地暗了下来。我问他怎么啦?他说:大概天快黑了吧。没过十分钟,我已经很难看到对面一百米外的另一座写字楼了。原先开了条缝的窗子下面,开始涌进来可怕的灰尘……这时我们才反应过来:沙尘暴。得,原来订好的楼外餐馆的晚餐,只好取消。
第二天在国贸桥附近的嘉里中心与朋友见面,看到她办公室窗上的一层细尘,像沙漠里的流沙。对面的大裤衩(中央电视台主楼)更惨,像刚刚从沙坑里刨出来似的。据说中央电视台每擦一次玻璃,要付给清洁公司五十万元人民币,他们几天前刚刚才擦过,这下全瞎了。
海淀中关村不认识了:创业俱乐部
当年常去海淀中关村。购书买文具得去海淀,想吃水果零食,首选是中关村农贸市场。这回我在中关村站下车,真的找不着北了:那么多的建筑,多数都包裹着玻璃幕墙,中国IT业巨贾和各门类高科技明星企业,都在这里;街上的行人多数是年轻人,脚步飞快,边走边讲手机,多数都在谈生意。
经路人再三指点,终于找到“海淀图书城”。还是那条小街,只有三四家书店还卖书,文体用品店已不见踪迹。现在最多的是“创业咖啡屋”和各种各样的创业沙龙。走进一家咖啡屋,要了杯美式咖啡,然后按照桌子上的提示用手机联机上网。查完电邮后,想看看《纽约时报》和《文学城》,怎么也上不去,这时才明白:这里是中国。
这时是在下午三点多,所有桌子都坐满了顾客,多数都在各自的电脑上忙着。估计自己大概是顾客中年龄最大的。坐在我左边桌上的两位像是在做“面试”。小女生似乎是留学的海归,介绍著自己的理想,三十多的领导模样的男士问她为什么不再继续深造?答曰:我需要钱。
我右边的小桌子边围着五六个学生,他们大概是个创业俱乐部,在热烈地讨论著约伯斯,时不时提到盈亏平衡点……
我不禁想起在重庆飞机上的一段经历:飞机已经开始移动了,坐在后边的一位乘客还在电话上,大声地想说服对方为他的一个化妆品项目投资。下面这段话让我忍俊不住:
“我怎么没钱?你不要听那些银行的人瞎讲。”
“我怎么可能还不上信用卡的欠帐呢?”
“谁会没有遇到困难的时候?我现在正处于调整期。”
“我每次见你们都会给你们带来机会。你们不记得吗?”
“我的一个业务员刚刚来电话,马上就有一单。四百多家门市,每家门市每月至少营业额三万多。你自己算算,一年下来就上亿。你的产品还愁什么?”……
真是感慨,机遇和风险并存。这已经不是过去的中国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当一个社群中大量的年轻人都在谈论创新和创业时,创新的门已经开启了。
现金和资金链——市场变化诡异、危机四伏
无论城乡,你总能看到在建的高楼,其中也不乏停工的,有些甚至连塔吊和脚手架都被拆了,寂寞地矗立在旷野里。一位在当地当局长的朋友跟我聊“烂尾楼”。房价降了,楼市萎缩了,开发商无法承受高额地价和建设成本的压力,又借不到正常的贷款,最后扔下拖欠的材料款和工人工资跑路了。他指著其中的一个楼盘说,政府已经接管了这部分,正在筹集资金,希望能尽快建完封顶,放到市场上,尽量减少损失。
现金是经济体的血液。在正常社会里,银行的运行及其与存贷款户的关系,是靠法律和行业监管来保证的。但在中国,中小企业很难借到贷款,这给民间借贷开了口子,借贷关系便不受法律保障,风险丛生。
楼市火爆时,恨不得每天房价都在涨,听说“月息三分”是开发商筹资的正常价,这就是说,开发商的资金成本是年均36%,而且要每个季度付息。可以想像,房地产商的年利润要有多高,才能支付得起这么高昂的资金成本。言外之意,过去他们能赚钱,不是建立在正常经营的基础上,而是因为房价的不断攀升,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超级的盈利空间。现下,这个非比寻常的盈利空间消失了,资金链上的所有参与者,都无路可逃。开发商无法完成建设交房,施工队领不到工资,供应商拿不到材料款,购房者交了“首付”却永远拿不到房子。而那些民间借贷的投资人们,在领到几次利息之后,就再也找不到借款人了。
我的几位亲戚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放款经历。据说从去年底就再没有收到过利息,现在天天忧心如焚,不知还拿不拿得回本金。江浙一带的问题更严重,动不动就是数亿的民间借贷不翼而飞。这个问题在中国完全无解。那么,这类不受保护的民间借贷的资金规模有多大?据说有几十万亿!我相信,真实资料连习近平和李克强也不知道。它一定会转变成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爆破只要一个时间点。
当下很时髦的那个词“新常态”,直译下来就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过去了,大家要接受各种不如人意的结果”。有位好友,做工程机械专业工具的进口采购生意,客户遍布全国各地的在建工地,他说2008年前后生意红火得只恨没长三头六臂,而从去年开始,大批固有客户都停止采购了,连基本的消耗材料也不买了。
令人费解的是,在中国旅行的这段时间,正值中国经济经历改革开放以来最大一次放缓的时期,增速从两位数降到7%,今年头两个月,政府财政收入首次出现负增长。可是,我们每天都听人们谈论股市行情。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连续几天更出现“所有上市公司涨停”的怪像。电视成天在报导新股民跑步进场,怕错过这一轮发家致富的机会。其中很多新股民受教育程度不高,从未有过金融投资经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自己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被套牢者。
一般而言,股票价格应当反映公司当前的经营业绩和未来的可盈利能力,股市则应当对应于国家的整体经济走势和投资人的信心。但是,中国的股票和股市真的不是专业人士能理解的,真的看不懂了。我只能说,这个市场变化诡异,暗涛汹涌,危机四伏。记得崔健当年唱过这么一句: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我的清华,我的附中。忆万邦儒校长
我在清华园生活了八年。转眼间,离开清华已经二十五年了。
主楼前的玉兰还在,化学馆依然如故,十二号楼上装了不少空调器,九食堂前却没有了当年盼望开门打饭的人群。
昔日的同窗或是已经当了系校领导,或是在各自的领域建功立业了。一边为他们高兴,一边默念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次回京的目的之一是看看万邦儒校长,准确地说是来为万校长扫墓。睹物思人,百感交集。
1982年秋,在清华附中开学典礼上第一次见到万校长。当时就想,这老头儿真正是声如洪钟,气出丹田呀。他开宗明义,给同学们讲如何做人,重点讲“天将降大任”和“慎独”。
“慎独”出自《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道这个东西,一刻也不能背离的;可以背离,就不是道了。君子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会谨慎行事。《大学》中又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意是: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戒惧。
正是在他的教导下,我们这一代附中人立志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祖国为民族做出贡献。校长的话言犹在耳,他老人家却早已经化为尘土。面对教学楼上的浮雕,回首走过的路,真的为自己曾经是这里的一分子而自豪。自己没有愧对我的清华,我的附中。老校长,您看到我们探索的足迹了吗?您听到我们心中的呐喊了吗?我知道,您会看到,会听到的。我们将继续按照您的教诲,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我们将继续“上下求索”。
十几天的行程很快就结束了。带着矛盾的心情回到华盛顿。见到老朋友的兴奋还没过去,就被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所困扰。人们总是说,时间能解决一切。
难道时间真的是解决问题的最好的钥匙吗?好吧,把一切暂时留给时间。明年再见……
(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