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摄氏度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摄氏度。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仿古产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这么一个过程,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出土唐三彩--马
唐三彩经过艺人们的精心制作,呈现出了各种深浅不同的色彩,产生了一种斑斓富丽的艺术效果。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由于在制作过程中釉质的自然下流,烧制好的唐三彩会产生许多复杂奇妙的变化,因此,没有任何两件唐三彩作品是完全一样的。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唐三彩的艺术造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特征。强壮有力、神态潇洒的武士俑、天王俑和肥壮丰满的马、骆驼等,充分表现了唐初国力的强盛;从脸部稍胖、体态丰满的女俑,可以看出唐朝人是以胖为美的……它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人物、动物和日常生活用具。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人物有文臣、武将、贵妇、男僮、女仆、艺人、胡人等。平台上左右各坐胡乐俑二人,而且是背对背而坐,正在吹打乐器,有一俑站在中央,翩翩起舞。这三个乐俑个个深目高鼻,络腮胡须,身穿绿色翻领长衣,白色毡靴,只有前面一人穿黄色通肩大衣。
出土唐三彩--女俑
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满。常见的出士唐三彩动物有三彩马、骆驼、仕女、龙头杯、乐伎俑、枕头等。尤其是三彩骆驼,背载丝绸或驮乐队,仰首嘶鸣,那赤髯碧眼的牵驼俑,身穿窄袖衫,头戴翻檐帽,再现了中亚胡人的生活形象,使人回忆起当年骆驼叮当漫步在“丝绸之路”上的情景。在唐右卫大将军墓中出土了一件骆驼载乐俑。这匹骆驼昂首伫立,通体棕黄色,从头顶到颈部,由下颔到腹间以及两前肢上部都有下垂长毛,柔丽漂亮。驼背上架有平台并铺有毛毯。唐马的造型特点,它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你们看到这是一匹静立的马。但是它通过马的眼部的刻画,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圆睁的,然后马的耳朵是贴着的,它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它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显示出来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的韵律。这件高大的驼载乐舞俑精美绝伦,令人赞叹!器物有盛器、文房用具、室内用具等。古时,唐三彩很少用作日用品和陈设品,大部分用作随葬品,主要出产、流行于中国的中原地区,供这一带的大小官僚们使用。
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划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矿有力,在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自然垂流,相互渗化,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唐三彩的起源
追溯唐三彩的渊源,最早可及于中国宝鸡茹家庄的琉璃珠,琉璃管等物,严格来说这两种琉璃制品与唐三彩尚为风马牛不相及之事,但从经验的传承上,它已奠下基础。汉代以后绿釉陶器盛行,铅釉的烧制技术已然成熟,彩釉的发展到了新的高峰。北朝年间,更把彩釉由单色发展成变色或三色,加在黄,白釉上施绿彩,或同时将黄,绿,褐釉综合运用。
入唐以后,国运昌盛,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四夷竞相款献,统治阶级生前过着骄奢逸淫的享乐生活,死后厚葬威风。为适应厚葬需要的唐三彩,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蓬勃起来,种类之多,诚然前所未有,诸如文待武将,歌舞乐人,马牛骆驼,瓶罐碗盘,都象征性的陪葬入墓。
从洛阳和西安的墓葬遗址出土物分析,初唐的唐三彩以黄和褐色釉为大宗,间或以白,绿釉彩,焦点在素胎的印花上,是釉草率,釉色暗,釉层厚实,琉釉与脱釉现象普遍,显见制作技法仍较粗劣。进入盛唐以后,三彩俑的生产取代了三彩器皿,黄,绿,白,蓝,黑彩相继出现,油光晶亮,赋彩自然,堆贴与控塑的手法,更把装饰能容往前推进了一大步,这是唐三彩的全盛时期。中晚唐的安史之乱,潘真割据,为唐三彩的发展划上一个致命的休止符,只有南方扬州遗址仍见少量遗物。
唐三彩的历史
唐三彩从唐初开始制作,其间经历了初创走向成熟时期、高峰时期和衰退时期三个历史阶段,这三个阶段与通常划分的唐代三个重要历史时期即初唐、盛唐、晚唐大致相同。公元7世纪初到8世纪即武德年间至武则天执政以前,是唐三彩在唐代漫长烧造过程中的初创时期。其在量制作的多为单一色釉而不是色彩斑斓的三彩陶器,品种较为单一。这个时期的产品以陕西礼泉县唐太宗时代的名将张士贵墓出土的釉陶器和郑仁泰墓出土的彩绘釉陶器为代表。但这两墓出土的陶器还不能算是典型的唐三彩陶器,当然,这时期唐三彩肯定已经开始烧造了。第二阶段为武则天上台到唐玄宗统治时期,即公元8世纪初到8世纪中叶,这一阶段包括了开元天宝和整个盛唐时代。随着唐朝国力的强盛,唐三彩陶器也随之进入鼎盛时期。因为经济的发展,厚葬之风随之滋漫,无论皇亲国戚、文武大臣还是平民百姓,都有唐三彩陪葬。现今所见的唐三彩陶器,大量的都出于这一时期,其烧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代表了唐三彩烧造的最高水平。公元8世纪中叶到10世纪初,“安史之乱”的出现导致了唐王朝政权的动摇,政治经济严重衰退,唐三彩的制作也随之进入了衰退期,典章制度和厚葬之风一去不复返。唐三彩的烧造已成了强弓之末,随着唐政权的减亡,唐三彩也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唐三彩的产地西安、洛阳、扬州是陆上和海上丝绸古道的联接点。在古丝绸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骆驼。可以想见,在沙漠中,人和骆驼艰难跋涉,相依为命,所以人和骆驼有一种亲密感。它那高大的形态和坚毅负重的神情,似乎还带着丝绸古道的万里风尘。
洛阳唐三彩
洛阳位于中国中部的河南省,历史上曾为唐王朝的“东都”。迄今为止出土的唐三彩精品多出土于洛阳地区,又因洛阳出产的仿唐三彩器物精美逼真,所以人们又多称其为"洛阳唐三彩"。
洛阳唐三彩
唐三彩的复制和仿制,在洛阳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洛阳美术陶瓷厂,并设立专门机构研究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使“洛阳唐三彩”的工艺技巧和艺术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目前,“洛阳唐三彩”仍然是中国的传统出口商品,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深受异国人民的喜爱。这种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唐三彩是我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灿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