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名婴,战国时齐国宰相,据《晏子叙录》载:“晏子博闻强记,通于古今,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尽忠极谏道齐,国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亲附。”《晏子春秋》里记载了近百条晏子屡谏齐君、启人心智的故事。以下为其中的几个故事。
一、明察善恶
晏子看到国君爱好奢华,就常以自身节俭去规劝,主张“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他秉公无私,从不接受礼物,大到赏邑、住房,小到车马、衣服,都被他辞绝。
齐景公于亲政之初,能虚心纳谏,认真听取晏子等贤臣建议,于是使齐国在短短的几年间便由乱入治。然而后来,景公却贪图享乐,大造宫室,增加赋税,严于讼狱。面对景公如此所为,晏子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一劝再劝,从各种角度不断地提出减免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的谏议,他说:“良君将赏善而除民患,爱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若地。”指出君王要善体民情,使人民能安居乐业,并非以讼狱的繁重严苛来维护社会安定,而是以仁德之政,使民知礼守法,自然可以免除诉讼,使社会安定祥和。
景公要伐鲁国,晏子对外则主张与邻国和平相处,不事挞伐。他劝景公“请礼鲁以息吾怨,遗其执,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鲁”。景公问晏子,自己有没有可能象先祖桓公那样称霸诸侯?晏子立即回答:“先君桓公之所以建树了丰功伟业,是因为他爱恤百姓,廉洁奉公,不为满足欲望而多征赋税,不为修建宫室而乱役百姓;选贤任能,国风清正,以德服人。如今君王亲小人,远贤良,百姓困苦,又怎能向往桓公的霸业!”景公听后,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收敛。
又有一次,景公问晏子:“为政何患?”晏子回答:“患于善恶之不分。”景公问道:“那如何能明察善恶呢?”晏子说:“审慎地选择左右的亲信。如果左右身边皆正直善良之人,则朝廷百官便各得其所宜,善恶自能分辨清楚了。”晏子还说:“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身也。”晏子劝谏景公要重贤臣,远小人,那么不善就不能入了,阿谀谄媚之人也就没有市场了;如果身边聚集了许多不善,那么善言就难入,就象被蒙蔽了眼睛、耳朵,看不到真实的一面,会让自己陷入绝境,也会因此而坏了整个大局。同样的道理,人们处世立身,想要德日进,过日少,亦当亲师友,远小人。
二、景公不恤灾民 晏子劝
一次,大雨连绵下了有十七天之久,房屋倒塌,缺粮少米,天气寒冷,使很多人忍饥受寒,无处栖身,处境十分艰难。然而,景公得知灾情后,竟未去救助百姓,仍然每日吃喝丰盛,还日以继夜地饮酒取乐。
晏子见百姓受到灾难,心急如焚,再三呈请景公发放府内的积粟救济百姓,景公仍是不肯答应。晏子就将自己府内的粮食分给灾民,又提供自家的工具任他们使用,尽最大的能力帮助灾民。安排妥当后,晏子没有叫车夫赶车,而是自己步行去见景公,晏子说:“雨已经下了十七天了!房屋倒塌的,每乡都有数十幢;没有饭吃的,每里都有好几家。老弱妇孺们在此天寒地冻之时,却得不到粗布的衣服挡寒,肚子饿了也找不到粗劣的食物充饥,如今又逢墙倒屋塌,无家可归,真是四顾茫茫,欲哭无泪。然而,国君不但不体恤同情,还日夜饮酒。而在府中,马喂的是内府的粮食,狗喂的是牛羊的肉,三宫的妻妾,更是锦衣玉食。两者相较一下,对狗、马、妻、妾的待遇,不是太优厚了吗?对平民百姓,不是也太刻薄了吗?试问,在乡里之间,处处是饥寒交迫、穷困无告的灾民,君王还有什么心情去饮酒作乐呢?晏婴持策书事,随百官供职于朝廷,辅佐君王安邦利民,结果,竟使人民饥饿穷困,求告无门,君王又沉湎酒乐,不体恤灾民,晏婴的罪过实在是太大了!”
晏子向景公请辞要回乡归田。景公听了晏子这番肺腑之言,内心很惭愧,见晏子离去了,马上跟着跑出来,希望能挽留他。可是,雨天路滑,泥泞难行,景公怎么跑都赶不上晏子,又立即唤侍从赶上马车,追到晏子家中。景公看到晏子府内的粟米都被灾民拿了去,荷担的工具还横七竖八地放在路上,晏子又出去了。景公又追到十字路口,才赶上了晏子,忙对晏子说:“寡人有过,先生背离而去,不加援助,寡人虽然不足以有所作为,然而先生能不以天下的苍生为念吗?还望先生能留在寡人身边,寡人愿将内府所藏的粟米财货,送给灾民,数量多寡,全听先生吩咐。”景公请晏子返朝复职。
晏子回到朝廷后,立即派遣官员去巡视灾民并发给粮食和救济金。景公也督促大臣赈灾,同时自己也每日撤酒减膳,又下令马不得饲米粟,狗不能吃肉粥,削减左右嬖倖(被宠爱的人)的赏赐。大雨停了,君臣百姓齐心度过了危难。
《中庸》有言:“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三达德即指智、仁、勇三大品行。因此,除了拥有智慧与仁爱之心,这义勇之气,也是不可缺失的啊!
三、晏子劝景公勤政爱民
景公贪图享乐,在晏子出使鲁国期间,派人征集民工起造大台之馆,以供游玩、休息之用。到了年底,天气已非常寒冷,工程却仍在进行,庄稼在地里不能收获,有很多人因此而受冻挨饿,大家不免都有抱怨,也一致盼望着晏子能早日回国,以解救他们的困苦。
晏子回到齐国后,听闻了这件事。他前往复命时,景公令设宴为他接风,君臣饮宴畅谈时,晏子起身对景公道:“您要是允许,我想唱支歌。”接着,晏子便自舞自唱道:“岁已暮矣,而禾不获,忽忽矣若之何?岁已寒矣,而役不罢,惙惙矣如之何?”唱完后,不禁流下了眼泪。景公立刻明白晏子指的是他大兴土木的事,马上离席而起,走到他身旁,劝他说:“先生何至如此呢?原来是为修建亭台的事啊,我马上下令停工,不再建了。”晏子听后便起身拜谢。等晏子回去,还没到家门口,景公就发出命令,叫迅速停工,于是整个工地的人有车的驾车,没车的就赶快走,一下子就散了。
一次,景公出外游玩十八日不归,晏子找到景公请他回朝理政。景公诧异地问:“为什么呢?难道是讼案办理得不妥善吗?有泰士子牛处理就可以了;是社稷宗庙不按时祭祀吗?有泰祝子游处理就行了;或是诸侯宾客不应对往来?有行人子羽在呢;又或是田野土地不开辟、仓廪府库不充实吗?有申田方面的官员办理就好了;至于如何使国家在各方面,损其有余以补不足吗?有你在就行了。寡人有你们五位大臣还有什么忧虑的呢?”晏子听后回答:“人各尽其职,然而君王数日不理朝政不是太久了吗?”景公立即明白了自己的过失,随同晏子返回。虽然朝中有值得信赖的大臣辅助,然而,国君也有国君的职责在。景公以为凡事有人代劳,自己便可以高枕无忧,心便可安逸。其实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责任在,都有属于他的本份。在各自的本份内,都当尽守其分,不能因为别人尽到了本份,就忽略了自己的责任。
四、景公怜饥者
一天,景公与一些官员到寿宫去游玩,无意间看到一位老者,面黄肌瘦,背着一大捆木柴,象是饿了很久的样子,显得疲惫不堪。景公看了,心里很难过,觉得他很可怜,于是交待相关官吏给予这位老者收养、照顾,免得他再劳累受饿。
晏子在一旁,见到景公怜悯老者,便上前称赞说:“臣听说,喜好贤良的人而怜悯不幸的人,是执掌国家的根本,如今君王能怜爱老者,将恩惠广施百姓,此乃治国之本啊!”景公听了晏子的称赞心里很高兴。晏子便进一步说道:“圣明之君遇到贤良就喜好贤良,遇到不幸就怜悯不幸,看到有一人受苦,便会想到其他人。如今,臣请君王下令,凡国内年老、幼弱等无助者,还有象鳏夫、寡妇没有家室的,派各地官员调查清楚,然后给予他们妥善的安排与照顾,以此来广施君王的恩惠。”景公听了晏子的建议,更加喜悦,马上答应下来,说:“这样真是太好了,就照您说的去办吧!”于是,在晏子的劝谏下,齐国内年老幼弱的人都有了照料,人民生活更加安定,一片祥和。
晏子见到景公怜悯老者,加以称赞,不失时机地进一步劝谏景公,使景公将对一位老者的关怀照顾扩至全国百姓,让所有需要照顾的人都能够得到妥善的安排。善体他人的心境,不仅用在劝谏,也在受谏;不仅能够对他人的优点给予肯定、鼓励;同时,在别人提出更好的建议时,自己是不是能愉快地接纳,更加悉心学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呢?
五、景公赏无功罪有司
景公有一次欲赏赐国中的宠幸之人,决定给予万钟之赏的有三位,千钟之赏的有五位,命令三出后,主办会计的官员却坚持不办理。景公大为震怒,下令要免除会计官员的职务,可命令三出后,执法的官员又抗命不从。景公为此很不高兴,向晏子说:“寡人听闻,君王治国,对喜爱之人奖赏他,对厌恶之人则疏远他。如今寡人对自己喜欢之人不能赏赐,对讨厌之人又不能疏远,实在失去了君王应有的权力啊!”
晏子听后回答:“晏婴听说,君王言行正确,大臣依命行事,此为顺服;君王行为乖张,大臣却仍唯命是从,此是叛逆。如今君王厚赏那些谗佞阿谀之人,却要官吏们言听计从,不得违抗,此是君失正道,臣失其职了。先王最初立下爱而当赏的标准,是鼓励行善;立下恶而应罚,意在严禁残暴。过去夏、商、周三代帝王之所以能兴王天下,是因为凡有利于国家的,就爱而赏之,贤良之士便越来越多;有害于国家的,就恶而罚之,邪僻之人也由此改过迁化,恶迹消灭。因而天下大治,百姓和睦。可到了国势衰危之时,末代的帝王懒散怠慢,日常生活只知放荡淫乐,对顺从己意就爱之赏之,违背己意便恶之罚之,如此爱恶颠倒,善恶不明,使得邪僻之人越来越多,贤良之人排挤在外。最后使百姓们妻离子散,国家也危败覆亡了。如今,君王不能揣度古圣先王兴王天下的原因,又不能观察衰世惰君亡国败家的真相,臣只怕君王如此滥施赏罚,一旦大臣们不敢据理力争,便有社稷倾覆,宗庙危亡的后果啊。”景公听闻此言,立即明白了自己的过错,说道:“寡人着实不知,那就依照官员们的安排去办吧。”这样,凡从前于国中宠幸之人的滥赏滥支的公款,经过了审慎的检察后,节省下了十分之三。
景公欲赏赐自己喜欢之人,却没有看到,自己所爱,并非对社稷有功,如果仅讨君王喜欢就可以得到厚禄,阿谀谄媚之人会越来越多,社会风气将败坏,因此执事官员不给予办理;景公想要处罚执事官员,司法人员又不给予办理。其实这正是官员们恪守本职,为国家着想,不计个人得失的表现啊!景公只看到表面顺从与否,却没有看到,真正的顺服,是顺从正道。景公遇到问题时,懂得向有道德、智慧的晏子请教,晏子于是诚恳地将道理分析清楚,使景公明了其中的利害,知过而改。人生遇到困惑时,懂不懂向有德行的人请教?面对自己有错,能否勇于面对,虚心改过?能明白自己的心,则可以少犯许多的过错,才能拥有明理、智慧的人生。
六、莫悔之已晚
鲁昭公流亡到齐国,齐景公问道:“你年龄很轻,何至于如此呢?”昭公懊悔地回答:“在我年少的时候,人多爱护我,我不能够体察感恩;人多谏诤我,我又不能采纳改进。因此,内无辅助之士,外无辅佐之臣。内外真正能辅助我的没有一个人,谄媚阿谀的却又很多。这种情形,就象秋天的蓬草一样,其根孤立,枝叶虽美,秋风一到,就根拔叶脱了。”
景公听了也很感慨,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于是转告了晏子,并且说:“假使能让他再返回自己的国家,岂不就成为像古代贤君一样的人了吗?”晏子听后,却回答说:“不是这个说法。愚昧的人多懊悔,不肖的人自以为贤德。这就等于溺于水中不问深浅,迷失道途却不问路径。一旦陷溺水中不能自拔,然后再探问深浅。迷失道途已不知方向,过后再问路径。这就好象国难临头了,才急着铸造兵器;喉咙噎着了,才急着掘井取水。纵然是疾力从事,但为时已晚,已经来不及了。”昭公流亡国外,才开始悔悟,然而,已是悔之莫及。
人们在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状况,当惨痛的后果呈现了,才开始后悔曾经的过错,可结果已造成,追悔不及。过后又常常抱怨曾经的错,懊悔过往,可是却不知吸取教训,把握好当下,不久之后又为今日的过错继续懊悔。如此,不断地犯错,又不断地懊悔,人生时光,就在这懊悔中流逝了。古语有言:“行善不能等”,改过,也同样不能等。切不可认为时间还早,以后再改。当没有一颗勇猛坚决之心,纵然过多久,恐怕连一个错误都改不掉,到铸成大错,那也只有空留遗憾了。因此切不可放任自己,应时时警惕,做到知错即改。
七、和颜纳谏
有一天,晏子在退朝后,再进见景公说:“君王在朝时,态度是否过分威严些了呢?”景公听了说:“在朝听政,态度威严,有何妨害于治理国家呢?”晏子回答:“在朝听政,如果态度过分威严,臣下便不敢进言了。臣下不敢进言,在上听不到谏言,则下情无法上达。为下无言,可以说形同哑巴;居上无闻,可说是形同聋子。大臣无言,君王无闻,这不算妨害国家大事,又算什么呢?况且,合升斗的微数才能满仓廪,合丝缕之细微才织成帷幕那么长的布。泰山虽然很高,却非一块石头而成,是累积无数土石,然后才由卑而高。天下所以治平,也非用一士之言。国君在朝听政,对大臣的进言,固然有听受而不采用的情形,但哪有拒而不受的道理呢?”
景公上朝时态度过分威严,却不知,当有了这种威严之态时,便有拒人千里的姿态。当君王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大臣就很难能够放心来进谏。于此,上情不能下达,为臣不了解君主的意思;下情不能上达,君王不明了民情;上下不能相通,形同聋哑,便会妨碍到国计民生。
晏子看到景公过于严肃的态度,可能给大臣们带来进谏的压力,而他又能在退朝后,马上向景公进谏,并采用米仓、帷幕及泰山等来做比喻,使景公更易了解不受谏的危害。身为大臣,辅佐国君治理国家,是其本分与职责。在见到君王有过,理当进谏,不应苟且保身。如此才可帮助君王看到自己的过失,从而避免、挽救国家的灾祸。
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倘若自己平时总是一副高傲的模样,别人也就不会为我们指出问题,甚至可能还会远离我们。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问题,身边又没有善友帮助指正,不见自己之过,在错误的泥潭中,便会越陷越深,甚至铸成大错。而在应规劝别人时,是否能象晏子一样,真诚给人合理的谏言?看到亲人、朋友有过,可能引来灾祸,却明哲保身,不真诚规劝,以致让他们走上失败之路,这是没有尽到亲朋规过劝善的责任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一生怎么可能不犯错呢?然而重要的是在面对错误时,能吸取教训,真正改过,以此去恶就善,不断进步,故曰“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倘若一味掩饰,只会让自己错上加错,妨碍品德提升,这正如《弟子规》所云:“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益者三友,友直居首,能遇上直言规过的朋友,是莫大福分啊!
景公幸得有晏子在旁常常提醒,使他能觉察到自己的过失,从而反省改过。于此,晏子真不愧为景公的诤臣益友。而景公能从谏如流,也不愧为明理之人。面对晏子的直言切谏,景公有时觉得很失面子,感到非常难堪,但又觉得晏子说的话句句在理,于是又佩服他为国为民的勇气。晏子去世了,景公痛哭道:“先生不分白天黑夜地规劝我,细小的过失也不放过,我还是放纵自己而不知收敛。现在先生离去了,如果齐国有危险了,百姓将向谁去诉说啊!”晏子从不谄谀逢迎,而是直言无隐,他在谏言中、在治理国家中、在身体力行中无不体现出以天下苍生为重,体现了正直有良心的大臣坚持正义、无私为民的卓然风范。
反观当今社会,中共以“假、恶、斗”的党文化替代传统文化,颠覆人们心中的良知理念,逆天叛道,更不尊重生命,宣扬“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给中国人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自然环境被彻底破坏;生存资源严重污染;有毒食品泛滥;假货充斥各个角落;传统道德丧失殆尽;贪官污吏横行、官商勾结、警匪一家、民不聊生、制造了无数人间悲剧……是一切社会败象之根源。中共谎言欺世,迫害敢于说真话的人,迫害修“真、善、忍”的法轮功广大善良民众已经十五年了,天怒人怨,必遭天谴。
现在中国大陆已有一亿八千多万民众退出了中共的党、团、队组织并彻底认清其邪恶本质,这是顺应天意的壮举。人们广传真相,使越来越多的人明真相,作出正义的选择,回归天理、道德和良知,从而拥有美好的未来,这是对他人的真正关爱和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