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5年09月11日讯】9月10日,教师节又到了。教师节要不要送礼,给老师送礼送什么好?成为网上最热门的一个话题。许多家长大方地在网上晒起自己的送礼清单,手表、饰品、手机、化妆品甚至香港游都在考虑之列。这样热火朝天的送礼势头,难免让人担心:“教师节”真的变成了“送礼节”吗?
如今,在教师节前后给老师送礼已经成为一个潜规则,而这个潜规则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从上世纪80年代-亲手为老师制作礼物,成本几分钱;到90年代流行在教师节送贺卡,成本几块钱;2000年至2007年间教师节,给老师送鲜花,成本几十块钱;到近两三年的购物卡和其它高级礼品,成本几千至上万块钱。教师节的送礼“行情”逐年水涨船高。反观欧洲家长的礼物则包括:路边采摘的野花、一块糖,还有亲手制作的小卡片,反而更接地气儿。
如今,“礼轻情义重”的一张贺卡似乎不足以表达对教师的尊重,去年,一种可等同于现金使用的教师节礼品卡在网上卖的格外火爆,让一个充满敬意的节日变了味。对于商家来说,教师节以及接下来的中秋节,自然是一段好日子。像一些礼品花,高端化妆品礼盒套装,一些动辄上千上万元的购物卡、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都可能是家长送给老师的礼物,销售量那可是日益红火。
在大部分家长看来,为了孩子不吃亏,少不了必要的“人情世故”。一些家长认为如果大家都送,不送的人很“显眼”,再说礼多人不怪,还是送了比不送放心。甚至有家长表达了“不得不送”的忧虑:不送礼的孩子,那是一定不会照顾的;想要摧毁某个孩子的心理,不搭理他就是,三次打招呼都不理他,他一辈子都会有阴影;想惩治哪个孩子简单,当众狠狠地训他一顿就能让他自闭。作为一名家长,当你看到这段话时,你是送OR不送?人在江湖,不得不送啊!
对老师们来说,也有教师吐槽“不得不收”,否则家长会忧其嫌礼轻而重置大礼。收与不收又都很尴尬,收吧,无疑自损形象,更何况“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不收吧,盛情难却,甚至可能引起误解,让家长以为礼轻了或抱有成见。家长和老师都似乎有种“人在江湖,不得不送,不得不收”的无奈。这让送礼从表达心意变成了一种负担,这无疑也是中国教育的一个悲哀。
校园是进入社会的排练场,倘若家长对老师大行送礼之道,教师借节庆笑纳豪礼,难免会对处在人生关键期的学生内心产生负面的“投射”,使其人生观、价值观发生“跑偏”。因为送礼这事怎么着也绕不过孩子,瞒不住孩子。如果八九岁的孩子因为送礼不当,挨了老师白眼,或者知道了自己之所以在老师那里受宠,是因为爸妈给老师送了礼,这将对孩子们的价值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们将会怎样看待这个世界?把天真无邪的孩子裹挟到这种“潜规则”中,这未免有些太残忍了。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一个孩子从小就接受了非正常方式可以得到好处的错误认识,进而萌生礼物重于礼节的价值观。孩子应该树立的是尊师重道重在平时,而非教师节时的“突击表达”,古时程门立雪的典故,源自学子对为师者发自内心的尊重,一言不发却足以流传千古。如果教师节成了“送礼节”,送出一份厚礼,却失掉一份相互间的尊重,对教师和家长而言,不啻为一场“双输”的交易。
教师节“送礼”表面上是个心理问题,本质上却是个社会问题。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是家长不敢不送的重要原因。当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上所好学校,进个好班级,有位好老师。于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家长期望以礼物和金钱来铺路,给孩子打造优质的学习环境。
也正因为送礼文化盛行,家长们就要面对不送不行、不送吃亏的现象现实。对于那些尝到送礼文化甜头的权力掌控者,在松松垮垮的监管机制下,继续让权力寻租、变现。如果受益于送礼文化的权力不首先作出更高表率,仅靠无职无权的教师单独冒进,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像。只有法治和重建整个社会健康的廉政文化,才是根本之策。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作者博客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