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著名的“钉子户”(图)

发表:2015-09-12 01:3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柏林旁边有个小城——波茨坦,熟知二战史的人可能马上会联想到波茨坦会议和美英苏三巨头。到波茨坦的游客,少不了要去无忧宫看看。

靠近无忧宫入口处,一个带风车的大磨坊非常惹眼,看上去与整个王宫建筑并不太协调。关于这个磨坊曾有个传说,这就是德国古代“钉子户”的故事,户主是一位老农民,要拔这颗钉子的人是位国王。知道这个传说的人并不太多,但很多学法律的人是知道的。

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相传腓特烈二世成为普鲁士国王时,于1745-1747年间在波茨坦修建无忧宫作为夏宫。宫殿旁边有一座磨坊,磨坊主格拉文尼茨(Grävenitz)认为,国王的宫殿挡了风,导致风车无法正常运转,于是就将国王起诉到法院,为此国王豁免了磨坊的租金。

后来,该磨坊被转卖给福格尔(Carl Friedrich Vogel)。因风力不够,福格尔也提出诉讼。国王派人前去与他协商,希望能买下磨房,但这老农民坚持不卖,几次协商都没成。面对如此不识抬举的“钉子户”,1787年,国王下令把磨坊给拆了。对此,老农民一没哭闹、二没上吊,第二天就上柏林法院把国王给告了。

法官听证时问,是先有磨坊还是先有宫殿。回答是先有磨坊。法官认为国王侵犯了磨坊主的私有财产,判决国王必须“恢复原状”,并赔偿拆毁磨坊造成的损失。国王只好执行,不过他没把磨坊修回原样,而是出资建成三层回廊的荷兰式风车磨房,可能是为了跟无忧宫保持谐调吧。

据说又过了多少年,老一代都去世了。福格尔的后代因为缺钱,找到小国王,想把磨坊卖给小国王。小国王劝他不要卖,认为这已经是“国王犯罪和庶民同罪”的范例,并告诉小农民,要把磨坊作为纪念物,代代相传。如果小农民实在有困难,可以资助他。然后小国王就给了小农民远远超过磨坊价值很多倍的金马克,资助他度过眼下难关。

关于这个故事,有很多版本在流传。不论如何,在德国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一点是肯定的。当年德国西部名城科隆在修建高速公路时,政府花费了好大的功夫,安顿好了建高速公路要通过的所有人家。可最后就有一户人家死活不肯搬,给多少钱都不干,原因就是这是我家,干嘛要搬。政府无奈只好花大钱将高速公路绕道好几公里,躲开了这个现代版“钉子户”。

道德来说服更有力

欧洲人注重法律,凡事用法律来解决是非常有效的,但法律也有其缺陷。像上述科隆的例子,用法律似乎就不那么有效了。就像医生治病一样,治得了表却治不了本。而人心的改变似乎更有效,在这方面,中国古人手法就要高明的多。

中国古代有一首“让墙诗”脍炙人口,其出处也流传着好几个版本。如明朝“郭璞”版、“舒芬”版、清朝“郑板桥”版和“张英”版等等。

就以清朝康熙年间“张英”版为例吧。礼部尚书张英,世居安徽桐城。张英在京城当大官,家人因为地皮的事跟邻居发生了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当地显贵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于是张家人寄书京城向张英告状。张英回信中只有一首诗:

“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得到张英的信,羞愧万分,赶紧让出三尺地基。邻居感到纳闷,问清缘由后也觉得惭愧,于是效仿张家向后退了三尺。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两家礼让之事被后人传为美谈,因而这条巷子得名“六尺巷”。

国内来的一位官员听完这两个故事,感慨万千:“原来还是咱们老祖宗厉害,比古代德国人还高明。法律毕竟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要用道德来说服人,太高明了。可惜现在中国人把这些老传统都快忘光了。”真的是中国人那么健忘吗?还是古老的传统被人为的破坏了?那位官员没说出口的感慨想必还有很多、很多。

责任编辑:唐海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