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专车品牌(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5年11月07日讯】11月4日晚应邀去参加凤凰财经峰会“专车”话题的讨论,发现嘉宾们尽管观点略有侧重,但在针对“不允许私家车直接接入专车平台”这一条上观点高度一致:非常不认可这一逆“互联网+”大潮流的举措。
当然,交通部的《网约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目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尚有博弈空间。但凡改革,都是对既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和重构,利益受损方势必反弹。近几年专车这一新事物的出现,就对原有的出租车行业造成冲击。请注意,这里面不是出租车司机受到冲击,而主要是车主受到冲击。说白了,也就是此前坐收暴利的各大出租车公司老板们感受到了巨大威胁,因此他们势必要合力阻止、乃至扼杀专车。
我们只要回想近十年来针对出租车行业黑幕的数次大规模揭批报道、而这个行业依然纹丝不动,便可预料此次出租车公司老板们将对分其大杯奶酪的专车有多么仇恨、必欲杀之而后快了!
然而,专车是在“互联网+”大潮流下出现的,是符合互联网“共享”精神的产物。可以这样说,专车是对出租车的“反动”:一个车本来有五个座位,一个人开这个车就是浪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成本高昂。资源的价值不在于拥有,而在于使用,使用得越高效越能体现资源的价值。专车允许拼车,比出租车更有效地利用了资源。另外,出租车司机受老板控制和盘剥,而专车司机则相对自由,不少私家车加入专车纯粹是玩票性质,不是为生计奔忙。
具体就专车而言,又有区别。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我更欣赏并看好Uber的未来。进入中国才两年,Uber已经收获非常不错的口碑,尤其是中产阶级认可并实践Uber的“共享理念”,据统计显示Uber的专车司机里有8成是兼职司机,其中不少拥有奔驰、宝马之类的豪车。
有一位叫吴昊的上海年轻工程师在网络上分享了他的专车体验,颇能代表众多Uber用户的心声:这大半年中,陆续乘坐了Uber不下30次。上海地区的UberBlack的车型大多都是Audi A6,奔驰和BMW较少,整体乘车体验较好,因为是租车公司协议的关系,司机素质较高;而People's Uber的车型则参差不齐,从别克、雪佛兰、大众各种都有,说白了就是以私家车加盟的形式来运营,司机素质整体不一,有专职做Uber的也有白领周末做挣挣外快的,9月27号跑完TheColor Run后,我曾经碰到一位非常和善的女司机,平时公司上班,周末开车出来做Uber,那天跟她聊了很多,心情非常好。Uber还给我带来不少惊喜,比如有Godiva的冰淇淋配送日,iPhone手机国内上市当天也可以配送,现在又推出了暖冬饮料套装配送,给人的感觉是Uber想方设法在给用户创造不一样的乘车体验。
相对滴滴快的,Uber更是打车软件,而滴滴和快的不纯粹,更像支付软件。滴滴背后是微信,快的背后是阿里,为的是让大家养成用微信和支付宝的支付习惯,而不是把打车软件做得更好。而Uber打车怎么快怎么来,不看重支付环节。根据地理位置告诉你打到哪里多少钱,软件会跟踪你的路径。从这个角度来看,Uber的打车体验远远好过滴滴和快的,它的思考路径就是如何更高效。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滴滴和快的沿用得是传统的记价思维,而Uber是实时供需的定价思维。滴滴和快的没有改变供需平衡,只是一个信息的传导。而Uber的模式是,同样的路,供需不一样,价格会随时变。比如,平时仅需10元钱的,如果打车人多、车却少,那么价格就有可能提高到20元。以前没有办法匹配供需,现在供需平衡的数据可以随时调整,这在世界上没有出现过。
从信息传播角度看,Uber和滴滴快的也不一样。滴滴和快的做得第一步是信息对称。我在哪里、到哪里去讲清楚,让司机选择“接不接单”。而Uber用户只需把“我要打车”的信息传出去,去哪里不用讲。Uber司机可以选择接还是不接,而选择不了去哪里。Uber司机一般不敢退单,如果跟客户沟通后觉得距离太近或者不方便就退单,那么Uber就不给你单子了,甚至把号封掉。这里面体现了“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基于以上几点,我可以说相对神州、滴滴而言,Uber更像互联网时代的专车。无Uber,无专车。
再回到4日晚上凤凰财经峰会的“专车”话题上,我建议一直以来谋求改革和创新的李克强总理及这一届政府不妨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大好机会,给专车一个发展空间,同时对痼疾深重、黑幕重重的出租车行业进行深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