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礼让之道——退避三舍(图)

发表:2016-02-26 20: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遇事时人们如能相互礼让、相互包容,那么自然就会和谐相处。中国历有礼仪大邦之称,讲究待人能善宽容,以和为贵,与人为善,提倡礼尚往来,知恩必报,以德报怨,以直报怨。

古人曰:“让,礼之主也。”(《左传·襄公十三年》)。礼让,指守礼而不争夺。孔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不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意思是说,恭敬而不懂礼义就会徒劳,谨慎而不懂礼义就会胆怯,勇敢而不懂礼义就会混乱,直率而不懂礼义就会刻薄。

六尺巷的美谈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为了围墙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要张英用权势摆平吴家。

而张英回了一首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见书,主动退让了三尺,而邻居吴氏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六尺巷”。这个美谈一直流传至今。六尺巷前的牌坊上即题有“礼让”二字。


桐城六尺巷。(网络图片)

有人还据此作了一首打油诗:“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此后,说到六尺巷,人们就会提起桐城“父子双宰相”的张家。张英曾任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等职,位高权重,桐城人称之为“老宰相”。其子张廷玉,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为官康雍乾三代,桐城人称之为“小宰相”。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献公死了,晋国发生了内乱,为了躲避追杀,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先后到过狄国、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和秦国。在楚国时,楚国国君楚成王对重耳很好,以诸侯的礼节招待他。

《左传》记载,在设宴会,楚成王说:“公子如果回到晋国,用什么报答我?”公子重耳回答说:“子、女、玉、帛都是君王所拥有的,鸟羽、皮毛、象牙、犀革都是君王土地上所生长的。那些波及晋国的,已经是君王剩馀的了,我能用什么来报答君王呢?”楚成王说:“尽管这样,究竟用什么报答我?”公子回答说:“如果托君王的福,能够回到晋国,一旦晋、楚两国演习军事,在中原相遇,那就后退九十里。如果不能获得应允,那就左手执鞭执弓,右边挂着弓袋箭袋,跟君王较量一下。”子玉请求楚王杀掉他。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生活俭约,文辞华美而合乎礼仪。他的随从严肃而宽大,忠诚又有能力。晋侯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国外都讨厌他。我听说姬姓是唐叔后代,将会最后衰亡,这恐怕是从晋公子为君以后的缘故吧!上天将要使他兴起,谁能够废掉他?违背上天,必然有大灾。”于是就把他送回秦国。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不久楚国和晋国发生了战争,晋军果然后退了三舍。古代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也就是后退了九十里。

“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责任编辑:李懿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