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风波这么乱 你看懂了吗?(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6年03月24日讯】本次山东疫苗事件,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它的案件查处部分,另一个是它的传播情况。案件部分实际上在2015年2月就已经有山东媒体报道了,但是直到澎湃接过公安的料开始,这个事才有了全国影响力。而在澎湃之后,这事就成为一个传播现象了。
疫苗案件的疫苗贩子是在山东起获,而她们牵扯到的犯罪网络又是分布在二十几个省市,所以从公安办案的角度,这是一个全国性的大案要案。但印证这个“全国大案”性质的,实际上是靠澎湃旧闻翻新后的舆论效果来实现的。这是本次疫苗风波中案件与舆情的关系。
1
从本案爆出的时间节点看,或许可以得出一个印象是办案的公安与药监疾控体系原本是分离的:公安先是向地方媒体通报办案成果,效果不理想,而后再向澎湃喂料。等到舆论起来后,药监疾控体系被动卷入,这才发现,办了一年多,疫苗的倾销网络都没搞清楚。
疫苗风波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爆发传播,一开始跟这个题材实际关系不大,主要是因为两会过后,议题处于真空阶段,舆论场上一片清闲,没有可以竞争的传播题材,导致它占据议程中心,而后社交媒体灌注以情绪,形成了危机传播,从而导致舆论爆棚。
迄今为止,本次疫苗风波在本质上依旧是舆论现象,这就否定了它所具备的其他特征:从媒体角度来说,它不是一次关于事实的报道,信息来源都是政府部门的通报,不是事实的累积。从政府角度而言,它基调上也不是关于整肃的,而是以澄清与声明为主。
是舆论而不是事实,是情绪而不是真相,是理解本次疫苗风波的关键所在。尽管2011年、2013年的两次疫苗风波起于事实,最终草草收场,也有很大的舆论影响,但它们与本次风波显著区别就是事实与舆论的比例,本次是舆论甩开事实,独立成事。
2
正因为疫苗风波的舆论本质,决定了它容易被干扰,主要表现在它一再出现失焦的情况。粗略看来,至少经历了三次转折:一是以办案表功的正面报道转化为疫苗安全的负面问责,二是以谴责疫苗管理体制转化为争议失效疫苗的安全与否,三是正在发生的从抚慰恐慌转向打击流言。
第一次转折发生在案件从地方跃升到全国传播平台上,主角就从公安变为药监与防疫部门。在这种转折下,可以看到药监的步骤落后于公安的办案进程,等到引发全国关注后,药监卫计部分慢三拍的情况就更明显了。当然,也可能是后者在用慢节奏应对舆情的快节奏。
第二次失焦发生在22号这一天,疫苗风波受到了“科普”与“技术流”的挟持,谴责追问的情绪被理中客压制,叩问疫苗供应链的黑幕遇到了“科学真理教”这个劲敌。和菜头、方玄昌对冲公众情绪,用赛先生的旗帜瓦解因“疫苗之殇”名义而聚集起来的社会愤怒。
这就是舆论中常见的转换焦点与议题挟持。它之所以能发生,也与本次疫苗风波的舆论性质有关。因为缺乏事实、尤其是缺乏受害者信息的加持,谴责无效疫苗缺少力度,只能在追问监管体制上徘徊,而这种人所周知的谴责角度并不新鲜,遇到反对意见容易被盖过风头。
社交媒体特别是朋友圈是一种对情绪信息进行高效配置的场合,疫苗无害论、恐慌无用论出来后,就被迅速被朋友圈分发出去,而且因为其观点非同一般,比那些徘徊不前的问责体制论更花哨,一举激发出疫苗议题中公众自认为匮乏的专业审查,服膺心理顿时起效。
所以,对冲疫苗风波中问责论、真相派的“科学真理教”,之所以能够扭转舆论焦点,不是它真的有道理,而是它在舆论起伏中炫目的新奇性。社交媒体时代,朋友圈配置新闻及观点,令接受者保持稳定立场变得相当困难,真假、是非判断往往让位于所谓的科学教义。
3
不管这一次失焦背后是否有操纵,失焦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它给正在承受舆论压力的疫苗供应及监管链条减除了极大的压力。这种减压的效果,比此前公布9个涉事企业来分散舆论的效果更厉害。公布涉事药企仍会吸引公众疑虑,而转移焦点则等于驱散公众。
在这次失焦发生后的几个小时内,“失效疫苗有没有毒性”成为议论的焦点,取代了之前针对药监及疾控的谴责与问责。一旦舆论陷入了技术化、科学化的泥潭,就等于从公共舆论的主场走进了舆论谴责对象的“主场”,所以连世界卫生组织也粉墨登场。
舆论失焦的当口,世卫组织发表失效疫苗无害论,如果从技术分析上而言无可指责,但若从现实情况(事实匮乏、接种者统计不清等)看则显得相当糟糕,是一份加重舆论失焦的机构声明。它在时间点上契合了本次失焦行为,在影响上加重了恐慌而不是实现抚慰。
迄今为止,药监防疫部门没有给出山东失效疫苗案接种的名单,这是本次疫苗风波中最核心的事实缺位。舆论失焦前一再呼吁“疫苗供应链的黑幕不容失焦”,就是直奔这个核心事实去的,一旦这个名单能确定,责任划分就清晰,疫苗风波的“亡羊补牢”才算到位。
4
就像我们看到的那样,接种者的名单是没有公布的,一种猜测是药监疾控部门有这份名单,但不愿意公布——因为一旦公布就将接种网络坐实,同时将药监疾控的监管失守与腐败交易暴露出来。这是一种假设,就是药监疾控中心有能力统计失效疫苗的流通地区与接种范围。
但是,同样不能排除的是,药监与疾控中心手里也根本没有这份名单,不是不为,而是不能。一些疫苗接种的受害者经历表明,乡镇基层的疫苗接种乱象丛生,有时连接种了什么疫苗都搞不清楚,记录混乱。这一基层的统计乱象,反映到全局,就是药监疾控体系可能也不掌握权威的统计报表。
国家卫计委表态,近年监控到的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案例没有明显增长。这个表态没有说服力,如果疫苗失效,多数是没有任何反应,更别说不良反应。另外,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疫苗的不良反应(包括可能接种了失效狂犬疫苗的人)也可能被混淆在其他病变中,没被统计到。
一直到目前为止都可以讲,凡是不以统计出失效疫苗接种地区及接种者的处理思路都是“耍流氓”,都是在拖延时间,都是在期待舆论平息下去后便利“金蝉脱壳”。而且时间拖得越久,对于聚焦就会更加不利,对于失焦反倒是利好,而且第三次失焦可能已经发生。
5
疫苗风波的第二次失焦,其动力主要来自于过气网红祭出的“杀手锏”,那就是公众一直感到自卑的所谓“科学素养”。但第三次失焦,可能来源于疫苗议题在更高层次上受到强有力的舆论引导。在事实匮乏,恐慌与愤怒相激的公众情绪下,这是常见的选项,也有太多的理由支持这么做。
在经历了亢奋的问责与所谓理性的停顿之后,公众情绪特别是针对疫苗接种的选择题,依旧是无处发泄的。官僚制对疫苗舆论采取的拖延战略,很可能再次见效——这也是新旧媒体下舆论遇到的同一种困扰——事实没有越过现实这道坎,舆论也难以为继。
同时,疫苗风波作为一个舆论现象,能支撑它熬过24小时、36小时的要么是饱满的情绪,要么是不断输入的信息。信息本已稀缺,情绪经历几番失焦的折腾后,烈度也会骤然降低,这些都会导致疫苗舆论的衰落。公众有谴责无法问责,部门有失焦无失败,舆论拉锯来来回回。
值得强调的是,春节期间发生的江西南上海女等情况表明,社交媒体越来越具有明显的媒体属性,使得它们能在事实匮乏的情况下,仍能凭借惯性向前冲几步。但这种冲击很多时候都是假象,因为事实没有跟上,舆论没有长出“脚”来,舆论正义就会成为茶杯里的风暴,这是新闻不幸、舆论大盛的宿命。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来源:传送门˙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