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爷为民除害,大快人心!(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俗话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府里官员来来去去本是常态,那上任、卸任、调职的官员多的是,谁会令百姓怀念呢?
百姓心目中的“好官”应该勾勒出什么样的形象?是有本事、有能力、才干卓越,还是公正廉明、不贪钱财,抑或是心怀慈悲、苦民所苦?
我想:一个官员是否深得民心,主要因素不在于其人的才能有多么优秀,而是拥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真正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能够当百姓的“父母官”,当然,这样的官员也不会去贪污腐败了。您说是吗?
清朝就有这么一位真心爱护百姓的好官,不仅在世时为百姓造福,连去世了以后被上天委以“城隍爷”重任,上任第一天就驱逐为非作歹的恶道士,为民除害,大快人心!一起来看看这位城隍爷吧!
操守清廉 爱护百姓
清朝坐花主人汪道鼎说:许玉年先生,是我的伯母舅。许先生饱读诗书,学问渊博,能诗又能画,个性耿直,待人真诚,急人之难,唯恐不及,尤其爱惜人才,只要见到别人有一点长处,就赞不绝口。
道光辛巳年(1821年),许玉年先生以举人身分出任甘肃环县的知县,后来调任到敦煌知县,又升任至安西知州。他所出任的地方都地处极偏远,百姓大多诚恳朴实,乐天知命,没有沾染内地那般刁滑的习气,因此,许先生的施政非常简易清静,与百姓相处也颇为和乐。
许先生凡是遇到诉讼案件均当日就做判决,绝不拖延羁押;先生操守清廉,不贪不求,公余闲暇时就召见当地的儒生俊秀,指点文章,勉励他们多读书;先生见当地种植的桑树很多,特地从家乡聘雇养蚕妇人前往教授当地百姓养蚕缫丝之法,带动当地桑蚕纺织业的繁荣。
由于许先生心地仁慈,处处为百姓着想,判案秉公处理又合乎人情,故深得民心,所到之处民众皆交声称颂,离任时百姓都依依不舍,夹道欢送,又设像祭祀。可惜先生年过五十岁,就病逝于安西官舍。
城隍追究 道士出逃
从前许先生任敦煌县知县的时候,城隍庙有一位某道士,素行不良,常有不法行为,被先生驱逐出境。等到先生离任之后,某道士竟又想方设法,打通关节,重新入庙,霸占庙中住持之位,不法如故。
有一天早晨,某道士起床以后,不知何故,忽然卷起铺盖打算要溜之大吉,神色非常地仓皇,仿佛被人驱赶要逃命似的。
有人看见了,十分疑惑,就叫住他询问原因。某道士回答说:“我昨天晚上睡着以后,梦中听见鼓吹声,出去一看,原来是新城隍爷到任了,威仪很齐整。我正躲在一旁窥探,忽然听见堂上传呼‘速拿某道士’,我吓了一跳!
两个衙役马上走到我身边,将我套上锁链,押解到城隍爷面前。我抬头一看,正是前任的县官许太爷。许太爷厉声喝斥道:‘你已经被我驱逐出境,既然趁我离任伺机又潜回,理应改过自新,安分守法,却仍然作恶多端!本来我今天应当取你性命,姑且念在刚就任的分上,就酌情给予你薄惩吧!’
然后,县太爷飞签下令痛打我若干大板,打完后又大声交代我即日离庙,不要再逗留,否则难逃一死,再命令衙役将我撵出去。我赶快离开,到台阶时不小心跌了一跤,立即从梦中惊醒,我的两条大腿疼痛难忍,如今怎么还敢再待下去!”某道士携带着行李踉跄而去。
当时,敦煌百姓还不知道许玉年先生已经去世。后来一打听,原来某道士看见许先生莅任之时,就是先生在安西临终之日,感念先生的德泽,大家都十分悲痛,但也为先生担任城隍爷感到庆幸,都说是百姓之福。
清白廉明 福报子孙
汪道鼎说:许玉年先生担任知县八年,都在贫脊的边塞地区任职,却能节俭度日,吃饭没有两个菜,身旁没有姬妾,甘之如饴。先生廉洁自持,又自奉甚俭,还能周济亲族。每年一定会在过年前远道汇钱回家乡,根据亲疏分发给每家亲戚几两银子,甚至穷苦的亲戚还能分到几十两银子,依靠先生所济助的银子御寒过年的亲戚经常有几十家。先生清白廉明,他循良的事迹,甘肃人至今仍能娓娓道来。
许玉年先生的长子许彦直,是我的堂姐夫,任广东知县;次子许缘仲,在江苏泰州做官,有循良的美名;三子许润泉和五子许冶金,先后中举,现任郎中主事级别职务。先生福德深厚,报在子孙。
(事据《坐花志果果报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