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烈文准确预言清朝不出50年必亡。图为清代建筑:北京天坛。(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赵烈文生于1832年,字惠甫,一字伟甫,江苏常熟人。年少时即有才名,很有思想见地。
咸丰五年,好友周腾虎推荐赵烈文入曾国藩幕府。其时,曾国藩正坐困南昌前线,被太平军整得灰头土脸,随行的幕僚大都远走。对刚刚到来的赵烈文,曾国藩起初并没有抱什么希望。作为实习幕僚,总得有些事做。曾国藩没心思给他安排什么具体活干,只是命其参观驻扎在樟树镇的湘军水陆各营,先熟悉熟悉工作环境再说。
不料,赵烈文一去就发现了问题,回来后给曾国藩汇报说:“樟树营陆军营制甚懈,军气已老,恐不足恃。”曾国藩最见不得“坐谈立议,无人能及,随机应变,百无一能”的书生,他料定赵烈文亦属此辈,因此对赵烈文所谓的观感很反感。他心里不大高兴,这个小毛孩子,懂什么军机大事呀!
也正在此时,赵烈文的老母亲生病了,他可能看出曾国藩很不重视自己,不如自己识相点离开这里算了。所以他就以母病为由,向曾国藩辞行,曾国藩也没有怎么挽留。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人员的流动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就在赵烈文要走而未走的时候,传来周凤山部湘军在樟树大败的消息,被赵烈文不幸而言中。曾国藩看到赵烈文的见识不凡,立马对赵烈文有了一番新的看法。后来,赵烈文越来越受曾国藩的器重,经常一起商谈军事,最后到与曾国藩无话不谈,有时竟然一日谈好几次。
当时很少有人质疑大清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对历代兴亡研究甚深的曾国藩意识到了朝野上下潜伏着无尽的危机,搞不好会亡国。但他认为通过一些努力,应该还是能挽危厦于将倒。
赵烈文可不这么看,他的观点比曾国藩更为深邃与锐利。赵烈文写过不少作品,如《赵伟甫先生庚申避乱日记》、《能静居日记》、《落花春雨巢日记》、《庚申避乱日记》等。在《能静居日记》中,赵烈文详记了他与曾国藩的一次非常重要的谈话。就在这次谈话中,赵烈文惊世骇俗地预言了清朝不出50年必亡!
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即西历1867年7月21日晚,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与赵烈文聊天时忧心忡忡地对赵说:“京中来人云:‘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赵烈文回答说:“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就是说,现在天下统一已经很久了,势必会渐渐分裂,不过由于皇上一直很有权威,而且高层没有先烂掉,所以现在不会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但据他估计,今后的大祸是朝廷会先垮台,然后出现各自为政、割据分裂的局面;他进一步判断,大概不出五十年就会发生这种灾祸。
曾国藩闻毕顿忧,沉思半天才说:“然则当南迁乎?”曾国藩认为清王朝并不会完全被推翻,有可能与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的政权南迁、南北分治、维持“半壁江山”的王朝一样。赵烈文明确回答说:“恐遂陆沉,未必能效晋、宋也。”他认为,清政府已不可能像东晋、南宋那样南迁偏安一隅,恐将彻底灭亡。曾国藩反驳说:“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
赵烈文接着回答道:“君德正矣,而国势之隆,食报已不为不厚。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赵烈文在谈话中否定了清王朝“得天下”的道德合法性。明朝亡于李自成,吴三桂因红颜一怒大开城门而使清兵入关,所以“创业太易”;入关后为震慑人数远远多于自己的汉人而大开杀戒,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所以“诛戮太重”,这两点决定了清王朝统治缺乏“合法性”。而清王朝后来的君王康、干、嘉的“君德”故然十分纯正,但善与恶并不互相掩盖弥补,何况“天道”已给他们带来了文治武功的“盛世”作为十分丰厚的报答,因此这些后来君主们的“德泽”并不能抵消清王朝“开国”时的无道,仍不足补偿其统治的合法性匮缺。
赵烈文于同治六年,即西元1867年预言颓废不振的清朝不出50年必亡。清王朝在1911年土崩瓦解,距赵烈文发此预言时的1867年是44年,果然没出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