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寺大雄宝殿(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诗仙李白曾经游庐山、访东林寺,并在东林寺中修行佛法,关于这段经历,可以从诗仙留下的诗作《庐山东林寺夜怀》中寻到踪迹。
庐山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麓,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东林寺。东林寺建于晋太元九年(384年),为庐山上历史悠久的寺院之一。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也被日本佛教净土宗和净土真宗视为祖庭。
据《江西通志》记载,东林寺,在庐山之麓,晋太元九年慧远建。此山仪形九叠,峻竦天绝,而寺之所居,尤尽林壑之美。背负炉峰,旁带瀑布,清流环阶,白云生栋,别营禅室,最居深静。凡在瞻礼,神气为之清爽。
又据慎蒙《名山记》所录,庐山有东林寺,寺始于晋慧远法师。谢灵运为凿池种莲。师与隐者十八人同修净土社,缁素咸在,谓之莲社。师送客至虎溪而止。常与陶渊明、陆修静谈,不觉过溪,共笑而反。今三门内,屋于桥上,水淹塞,云即虎溪。傍稻田中,有莲数本,即莲池也。出寺有大溪,度石桥,或云此为虎溪。
晋太元六年(公元381年),与佛图澄、道安并称“日、月、星”之称的佛门栋梁--慧远大师,南下罗浮传法,途经浔阳,“见庐山闲旷,可以息心”,遂驻足弘法。慧远带领僧众,缔构伽蓝,剃草开林,增卑架巘,夷峻筑台,疏峦抗殿,万事毕备,命曰“东林”。由于朝廷施恩,百姓助缘,建寺速度飞快,故有“出木池”、“鬼垒墙”、“神运殿”之胜迹和传说。慧远大师在东林“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潜心佛学,广弘佛法,形成“众僧云集、四海同归”的局面。
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他见机缘成熟,遂邀集“息心贞信之士”,其中高贤十八,既有中外高僧,又有达官贵人,还有学者隐士,创立了中国佛教第一个社团--白莲社。
笔者用了一些篇幅介绍有关庐山东林寺的情况和历史典故及渊源,这是有原因的,如果不了解这些,就不能全面理解李白在诗中所展现的含义。
诗仙来到了如此神圣的佛教圣地,感悟和机遇自然与一般人不同,就让我们一起随着诗人的作品一起感受他的东林寺之行吧。
李白博学多才,修炼有成,乃诗中“仙人”。(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庐山东林寺夜怀
唐・李白
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
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
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
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
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
(源自《李太白全集》)
诗的开头点明作者辞别城市而来到庐山东林寺。接着描写东林寺的环境:东林寺之钟声如秋霜之清雅,虎溪之流水如明月之皎洁。高空散发着天香,天乐鸣而不歇。最后描写自己按照佛教的教义修行:安坐禅室寂然不动,大千世界都入毫发;安然淡泊默守常住真心,使旷劫断绝出入,也就是跳出万丈红尘,脱离世间的生死轮回,得到永生。
李白博学多才,修炼有成,乃诗中“仙人”,此诗作者使用了多个佛家用语,非常深奥,笔者也是查阅了多个注本、琢磨了一段时间,才对此诗的含义有了一些理解。
为了能更好的帮助读者理解此诗作,笔者结合多个注本,整理如下。从这些注本中,可以发现,注本引用了多个相关的佛教典籍,这样能使读者们充分理解此诗的含义。
结合多个注本,此诗作年不详。
庐山东林寺,晋太元九年(384),慧远法师在江州刺史桓伊资助下建成。唐会昌三年(843)寺废。大中三年(849)复修。宋代改名为太平兴国寺。(郁贤皓注本)
“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
“青莲宇”,既佛寺。“谢城阙”,《楚辞章句》:“谢,去也。”(清代王琦注本)“谢”,为辞别之意。(中州古籍注本)“城阙”是城市,特指京城。虎溪,溪名,据《庐山记》二曰:“流泉匝寺,下入虎溪。昔远法师送客过此,虎辄号鸣,故名。”
“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
据《阿弥陀经》:彼佛国土,常作天乐。(王琦注本)“天香”、“天乐”,据《法藏碎金》载:“静胜境中,当有自然清气,名曰天香;自然清音,名曰天乐。”(中州注本)也有称佛国天上之特异香味与佛国仙界美妙的音乐为“天香”、“天乐”。“虚空”指天空。
“宴坐寂不动”
“宴坐”,默然静坐或打坐,佛家称禅坐为宴坐。据《维摩诘经・弟子品》:“心不住内,亦不住外,是为宴坐……”(中州注本)据《维摩诘经》,舍利弗言: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据《释氏要览》:宴坐,又作燕坐。燕,安也,安息貌也。(王琦注本)“寂不动”,心神安静无杂念。
“大千入毫发”
佛家有“三千大千世界”的说法。据《法苑珠林》:须菩提答阿难曰:“我念一时入于三昧,此大千世界弘广若斯,置一毛端,往来旋转如陶家轮。”(王琦注本)华严宗有“一念三千”、“圆融无碍”的思想,认为细微得不能再细微的事物,也能容摄进极大的事物。据《法苑珠林》卷二十八《神异篇》:“我念往昔唯此三千大千世界诸山之类,皆纳入一毛孔中,我身如本,众生不异;我又一时取此大千世界所有大海河池水聚,悉入毛孔,我身无损,众生无害。”(中州注本)“毫发”,形容极为细小的毛孔。
“湛然冥真心”
据《南史》:帝问大僧正慧念曰:“见不可思议事不?”慧念答曰:“法身常住,湛然不动。”又据《楞严经》: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王琦注本)
“真心”,佛教谓众生内心本具之成佛因性,其心真静明妙,离虚妄之想,故曰真心。(中州注本)“真心”,佛家用语,谓真实无妄之心。有常住之真心,无有轮转。(郁贤皓注本)
“湛然”,不动、安然,淡泊安定貌。谢灵运《佛影铭序》:“容仪端庄,相好具足,莫知始终,常自湛然。”“冥”,寂然不动。(郁贤皓注本)
“旷劫断出没”
“旷劫”,佛教以世界生灭之一周期为一劫,旷劫谓历时极久。(中州注本)此句承上谓:常住真心,可使万劫断绝出入。(郁贤皓注本)
诗人辞别繁华的都市,独自一人上庐山,探寻清静的东林寺。晚钟荡开霜气弥漫的夜空,悠悠传开。月色映在虎溪上,水面泛出宁静的清光。寺院周围幽寂清静,是修行的好地方。
天香氤氲,天乐妙曼,祥和馨宁,静怡悠然。只有精进修行,智德高深,才会有“天香”、“天乐”这样的祥瑞,而且也并非所有的精进修炼者都能看到另外空间美好殊胜的景象,真能切身感受到“天香”、“天乐”,这是多么大的机缘和荣幸啊。能感受到佛国的“天香”,听到仙界的“天乐”,这说明诗人的修炼境界和层次已经相当高深了!
在寺院中,诗人修行,宴坐不动,打坐入定。心神安静无杂念,领悟到“大千”与“毫发”是小大无碍的,大千能容毫发,毫发也可容大千。如晋译《华严经》云:“一毛孔中,无量佛刹,庄严清净,旷然安住。”(一种注本,此注者不可考)
诗人进一步阐明只要“湛然”不动,冥合“真心”,就能永出生死轮回。《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见上文注本)因此若能伏断妄心,冥合真心,就能跳出六道轮回。
笔者按:
我们日常经常挂在嘴边的“真心”原来是佛家用语!通过李白的诗,笔者才知道:“真心”为“真实无妄之心”,“众生内心本具之成佛因性,其心真静明妙,离虚妄之想”,“有常住之真心,无有轮转”。(见文中注本)笔者体会注本中的“轮转”指的是生死轮回。我们经常使用的某些词汇竟然与“修炼”有关,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这也从侧面可以窥探中华神传文化真的是如此博大精深呀。
这首李白的诗贯穿着修炼的内涵,影响深远。从诗中表现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心地光明高洁,展现出了佛法修行的殊胜美好,让人对修炼心生向往,原来佛法修行是如此玄妙圣洁,佛法是如此博大精深!也表现出了诗人对佛法的领悟很深,修炼的层次已经很高。如果没有对佛法内涵的深刻理解,又怎会在诗中写出如此深邃的内容。李白确实是“诗仙”,诗作不同凡响,诗中有真机!
这不禁引发人们的思考,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诗中彰显:返本归真才是出路,也唯有修炼才能真的“旷劫断出没”,跳出红尘、离别轮回。
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