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7年12月20日讯】12月18日传出消息,陆金所发生了1.4亿逾期,投资者被踢出微信群,顿时觉得问题很严重,如果陆金所出事那也就意味着所有的P2P可能都要暴雷,毕竟中国平安集团的亲儿子都扛不住了,还有谁能比他更富二代呢,所以马上开始找资料,果然这里面有几个问题。
首先,不是陆金所的产品,而是陆金所代销的产品。但陆金所却在上面收了服务费。
其次,代销的产品是大同证券的资管计划,一共总计1.4亿。年化收益率只有6.7%,这一度让客户觉得跟那些高息的P2P不一样,有一种很安全的错觉。
第三,借款人是龙力生物,是一家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99.99%的股票,在去年底就已经质押出去了。据说龙力生物已经有了还款计划。
第四,此次逾期牵扯到的投资人有118人。
中国互联网金融风险逐渐暴露。(图片来源:Pixabay)
这事基本说清楚了,然后就来分析谁的责任了,先从情理上说,作为投资者来说,估计十有八九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代销,也不知道大同证券不大同证券,大家在陆金所买产品,就是认的平安这个牌子,更何况陆金所自己也做产品,自己的产品和其他资管的产品混着卖,这一般人很难分的清楚。更何况你不是电商,你收了服务费,而且还收了不少,所以对这个事你不能完全不管。起码属于是项目审核不严。
而从法律上来说,债权债务关系肯定是投资者和借款人之间的,你用钱买了大同证券的资管产品,你跟他构成了资产管理关系,至于你在哪买的不重要,没有代销关系这个说法,这就好比说我在淘宝上买了次品,我只能找商家退换货,而淘宝只是协助。并没有实际的赔偿责任。所以你要去法院起诉,只能告龙力生物,顺带手追加个被告也只能是大同证券。
最后从结果来看,这事还得是龙力生物自己还钱,只有他还钱,这个债务关系才能解的开。1.4亿确实并不多,估计没有那么难解决。
所以综合来看,这事给大家提了个醒,类固收产品的投资,不能完全看牌子。你得真得去研究他的底层产品是什么,这个投资不能稀里糊涂,之前也有过类似的情况,在蚂蚁财富上买的招财宝,其底层资产就是侨兴电讯的私募债,这是一个地方交易所也就是粤交所做的小产品,根本就是质量堪忧,但很多投资人根本就没看到这步,而是只看到了招财宝,看到了蚂蚁金服,于是就投了。结果发生了问题。上次的问题,跟这次陆金所的问题一样,都是代销出了问题。代销机构法律上没责任,但道义上却遭到了声讨。
这种事,估计以后还会有,无论说多少回也没用,大家买这种类固收产品的冲动不会改变,认为出了事就找平安,找马云,但其实是平安和马云根本就没责任,人家顶多是道义上协助你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可能掏钱给你兑付。如今资管新规一出,未来这种事情可能会越来越多,我们就是要打破这种刚性兑付,换句话说以后金融机构能管可能都不管了,因为这是监管要求。而借钱不能按时还,甚至最后就还不了的非常多,高息产品,本身那些多给你的利率就是对于风险的补偿,那意思是说你承担风险了,所以补偿给你的。所以这种借款,不太可能有安全无风险,然后收益还高的。即使平台不出事,也不代表他卖的产品不出事。这次陆金所的大同证券资管事件,就完美的印证了这个说法。以后可能不光有逾期,甚至坏账也是会有的,可能比例还不低。
所以作为投资者,还是要长点心的。把钱借给别人这个事,一定要谨慎,你一定要知道把钱借给谁了,他是干什么的,他拿什么还钱,这三个问题很重要,而现在很多投资者糊里糊涂,只知道,我在哪借出去的,通过谁借出去的。至于谁把你的钱拿走了,连个背影都没看见。这是非常危险的。另外,这次还有个大同证券是资管方,而我们平常说的P2P,可能问题更多,监管已经明确了,P2P只是平台,只是中介,所以他也顶多是代销的关系,出了事你找他是没用的,债权债务关系还是你跟借款人的,那么买P2P的朋友好好想想,万一出事了,你知道找谁去要钱吗?
再强调一下,这种高风险高收益的固收类投资特性就决定,他只能小额分散的投资,不能超过自己资金总量的10%,这10%还得分散到多个平台上,绝对不能孤注一掷。否则万一出了事,之前赚多少钱也是一把赔光。那么既然结果注定,过程也就变得一点意义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