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不是药神》涉及多个社会敏感问题,外界一直质疑,该片为何会通过大陆官方的严格审查。(Youtube视频截图)
【看中国2018年7月10日讯】(看中国记者端木珊综合报导)电影《我不是药神》自上映之后,票房持续火爆。由于该片涉及高价药、卖假药等社会敏感问题,外界一直质疑,该片为何会通过大陆官方的严格审查。曾为癌症患者代购印度仿制药、中国红十字医疗救助部原部长任瑞红近日对海外媒体的分析,回答了这个问题。
直击社会痛点 票房持续走高
《我不是药神》,这部反映中国白血病患者无力购买价格高昂的进口抗癌药,被迫转向印度购买廉价仿制药,遭抓捕和打压的影片,在上映后票房持续火爆。上映5天后,累计票房已超过15亿。
不过,这部电影题材敏感,不但出现了大量因为吃不起药只能等死的白血病人,揭开看病难,用药贵,很多家庭因病返贫等社会现实问题,影片中的国家机关也不是一个纯正面的形象,人民也并不幸福。
这样的影片能够通过大陆官方的严格审查,一度令舆论惊诧。《中国企业家杂志》引述该电影宣发工作的内部人士说,“居然过审了,我现在都特别惊讶”。
《我不是药神》如何通过审核?
对此,中国红十字医疗救助部原部长任瑞红对《自由亚洲电台》分析,电影将民众买不起药的责任推给外国药企的专利保护,是电影通过审查的重要原因。
电影中,由李乃文饰演的瑞士诺华制药公司代表成为最大反派,他把几块钱成本的药,卖出几万块,还振振有词,报警要求抓捕倒卖仿制药的程勇(徐峥饰)。
“但是,如果电影不这样设置,那又怎么能放得出来呢?”任瑞红透露,她本人在职期间,曾与外国药企沟通过,是中国政府不许他们低价销售。“是共产党不想让你吃得起这个药。它需要你背负着一个沉重的经济压力,这是一种统治的需要。”
任瑞红还透露,在她为癌症患者代购印度仿制药的核心志愿者团队里,就有10人因此被抓。在2011年中国新年前的严打中,海关扣留了所有来自印度的代购仿制药,造成了很多患者病情恶化死亡。
虎嗅网此前发布的一篇评论文章提到,实际上,影片中被看作天价药的“格列宁”(对应现实生活中外资药企诺华旗下的格列卫),在世界范围内价格并非如此昂贵。但在中国这个人均收入尤为落后的国家,却是卖得最贵的几个国家之一。因为在中国申报药价成本时,除了各国申报药价成本时所含有的制造成本和研发成本之外,还会单独加上一个中国特色的成本——制度成本。药品回扣,关税,一、二、三级经销商、甚至灰色寻租的钱,都涵盖在制度成本的范围之内。
中国红十字会旗下组织一位前高管李塬认为,该片将民众买不起抗癌药的责任推给外国药企的专利保护,推给外国政府,实际是想煽动民间对外国政府和药企的仇视心理。
影片引发民众反思 官方紧急降温
令大陆当局想不到的是,影片上映后,受到民众的普遍认同且激发情绪,“老百姓都很明白,知道不是什么外国公司专利权的问题。所以现在它觉得这个激起老百姓对这个中国医保制度的反思和关注,他们现在有点慌了。”李塬说。
据《自由亚洲电台》消息,中宣部周日已口头传达大陆媒体,要求对电影《我不是药神》,遵守不采访、不报导、不评论、不转引的指引。官方还要求官媒加强舆论引导,将批评的矛头指向外国药企,强调中国政府已对进口抗癌药实行0关税,并正在努力要求外国药企降价。
事实上,据大陆官媒报导,中国对进口抗癌药实施0关税早于今年5月1日起,已经开始实施。但在官方的实际掌控下,价格并没有真正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