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乃大清王朝康熙帝的清景陵。
古墓防盗设备对贼人的杀伤力,可能还比不上盗墓贼自己造成的失误。考古发掘中,不时发现莫名死在盗洞里的疑似盗墓人,看起来也并非是被防盗机关击毙,而更可能是死于通风不善造成的缺氧,或者是不合格的盗洞坍塌后被困。古墓防盗如此不堪,难道中国古代的盗墓贼,只要不忌惮挖坟掘墓的道德压力和法律风险,就真的只有升棺发财的喜悦,而完全用不着害怕任何东西吗?
惹不起 还是躲不起
很大程度上,确实是的!一大证据是,古人早已意识到,如果想在精心打造的地下陵寝里安享万年,与其费尽心思打击盗墓分子,还不如让他们根本就找不到自己。
隐匿墓址的做法,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如西汉早期的南越王赵佗,就吸取前人陵墓位置明显的教训,精心隐藏自己的阴宅,令后人不知其处。三国时期的吴国将领吕岱试图盗掘赵佗陵墓时,便“费损而无获”。
此外,墓主还可以设置“疑冢”或者“虚墓”。
传说和历史文献中均有不少“疑冢”的故事,然而最著名的曹操“七十二疑冢”,真实性却十分可疑:提倡薄葬的曹操似乎不太可能设置疑冢,更不要说一搞就是七十二个。
不过,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来看,“疑冢”在中国古代应该确实存在。
比如有学者就认为,1965年辽宁北票发现的一座“墓中无人”的北燕大墓,很可能就是一座虚墓。
但无论是隐匿墓址还是设置虚墓,都不是长久之计。因为盗墓贼们的行动,并非每次都是有明确目标的针对性盗掘。更多的情况下,他们都是在古代遗存分布密集的区域内,广泛探寻。
所以,光靠躲也不保险,一旦通过钻探或者其他参考资讯确定了墓葬的位置,盗墓贼们当然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进入墓室。
只要财力足够雄厚,就可以通过升级陵墓的封闭系统,来拒绝盗墓贼的访问。照片乃明孝陵。
陵墓升级 封闭系统能防盗
好在,虽然不能用酷炫的机关暗箭从容地击退盗墓贼,但严防死守还是可以做到的。只要财力足够雄厚,就可以通过升级陵墓的封闭系统,来拒绝盗墓贼的访问。
普通的夯土和砖墙结构,肯定无法达到要求。改用巨大的石块来封堵,显然效果最佳。
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利用巨石封堵墓道、墓口就已经成为最普遍的防盗墓手段。
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墓室周边的坚固程度,很多大墓还会充分利用地形直接在石质的山崖上开凿墓穴,盗墓者只能通过墓道进入,只要墓道及墓室入口处足够坚固,就足以阻挡住绝大多数的盗墓贼了。
除了以大石阻塞的惯用方法以外,有些大墓,如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墓,墓道还会用融化的铁水浇铸成铁壁,进一步升级封闭性。
一些防卫严密的大墓,还会在墓门处设置各种石质和铜质的顶门机关,以保证墓门在关闭之后就无法再被轻易打开。
不过,即便成功打造了如此庞大的防盗工程,还是不能保证陵墓就一定不会惨遭毒手。
比如徐州北洞山楚王墓,虽然在墓道里堆满巨石,墓门处还设置了顶门机关,但还是在考古人员1986年正式发掘之前就已多次被盗。墓道上层单体就有数吨重的塞石已经被扰乱,塞石缝隙间散落着各种小件文物,考古学家还在部分塞石的前端发现了盗墓贼为便于拖拽而凿出的牛鼻环,墓门也被盗墓者成功打开。
不过,中国古墓的主人,也并非完全不能让盗墓贼心头一沉。
据《水经注》记载,汉魏时期,一个名叫张詹的将军在其墓碑背面刻下了这段话:
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铜铁不入,丹器不藏,嗟矣后人,幸勿我伤。
意思是:我的墓里什么都没有,各位就别进来了。
如果张将军言行合一,他的墓大概就是盗墓贼最怕碰到的情况--折腾了半天,最后一无所获。
不过,这一次,张詹并没有让敢于风险投资的盗墓团队失望。 他的墓葬最终还是惨遭盗掘,而且墓中的真实情况其实是:
金银铜铁锡之器,朱漆雕刻之饰烂然。有一朱漆棺,棺前垂竹帘,隐以金钉……
中国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县东青墓慈禧太后墓葬的入口处。(以上图片来源皆为维基百科)
参考文献
王子今,《中国盗墓史》,九州出版社,2007。
杨爱国,《先秦两汉时期陵墓防盗设施略论》,《考古》,1995。
刘尊志,《西汉诸侯王墓封护及相关问题浅析》,《中原文物》,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