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热,体弱者须防凉,除湿补水。(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一些地区的夏日气温常常在37℃∼39℃,大大超出了人体平常耐热的程度。体弱者应减少活动,尤其要避免长时间在高温环境或烈日下活动,并当心凉和湿,注意防湿,也要积极补水。
传统中医认为,“夏三月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的确,健康人也容易因为受热时间过长、身体过于疲劳、没能及时补充水分等原因而出现中暑症状。体弱者如何度夏,方法有很多,但核心是要因天制宜。
注意避暑 但也不可贪凉
夏日里,体弱者应减少活动,尤其要避免长时间在高温环境或烈日下活动,一般来说,晴日里,上午九点以后就不宜外出了。居室内要注意适度的通风和降温,体弱者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切记“心静自然凉”的道理。
夏季也不能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如在露天乘凉过夜或阴冷无度,致使中气内虚,从而导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在乘凉时,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入睡后,最好关上空调,或将空调温度调高。当在室内感觉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慢性疾病的病人,尤其是老年人和关节痛患者,不要长期待在冷气环境里。
注意防湿 也要积极补水
长夏多湿,湿热交汇,这是气候规律。体弱者必须注意卫生和除湿(可用空调进行适度的抽湿),以防暑湿之邪侵淫皮肤和体内。由于气温超过34℃,人体内热外泄就会受阻,所以,当体弱者出现头昏眼花、四肢发麻、恶心口干、皮肤干燥等症状时,应首先想到这是中暑的先兆,须立即采取降温措施,如用冷水擦浴、头敷湿毛巾等,还可服用人丹、十滴水等,如仍不能减轻症状,甚至还出现高烧、呕吐等症状,则要立刻送医院急救。
夏季气温高,蒸发大,人体出汗较多,所以体内必须及时补充水分。可以纯粹地补水,早晨起来,喝一两杯白开水,能有效补充生理性失水造成的水分不足,又可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加快血液循环,促进粪便、尿液等代谢废物快速排出。也可借助水果和食品补水,夏季蔬菜类的汤就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菜肴,能直接补水;夏季多吃水果,无疑是一种愉快的补水方法。
此外,尤其是老人和儿童外出回家后的首选饮品,应该是温度适宜的茶水或淡盐水,淡盐水配制起来也很简单,只需在白开水中加少量食盐(500毫升水约加小于1克的盐)即可,喝起来一般不会有咸的感觉。
注意锻练 但不必夏练三伏
夏季里,体弱者最好选择早晨进行锻练,时间以半个小时以内为宜。而当三伏来临时,最高气温一般在35℃以上,则要停止一切活动,不必“夏练三伏”。
年老体弱者的脏器功能减退,体内的水分比年轻人少,因此抗热能力远远差于年轻人,体弱者在高温天气下发生中暑的机率也明显高于年轻人。体弱者或老年人应该避免在高温天气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