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没有发明儒学?真机藏在一个字中(组图)

作者:刘如 发表:2018-11-16 12:08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孔子没有发明儒学?真机藏在一个字中
“儒”字,道明了儒家的使命:规范人这一层所需要的做人的道理。保持人的道德标准。(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儒家学问的四书五经,被誉为国学,其正统教育的地位,两千五百多年来,无可撼动,为什么呢?其真机就隐藏在儒字里。这个字由“人”与“需”组成,道明了儒家的使命:规范人这一层所需要的做人的道理。保持人的道德标准。

儒者与儒家文化

在日本,汉学者都知道,儒者,就是中国历代辅助帝王教化百姓的教育者,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职业教师,负责教育工作。原先在五帝的上古时代,也就是尧舜禹的时代,并未存在儒家一说,他们只是帮助帝王教化百姓的老师。

那么,用什么教化百姓呢?就是用上古帝王留下的文化,其核心就是重视孝道的仁德。以孝治国从黄帝就已经开始在运用,经历了尧帝的仁德禅让和舜帝亲自实践的孝道,从此教育的核心就变成了仁孝,实际上教育的教字,里头就含有一个孝字,教育的内涵远古时期早就定下了。这就意味着,儒学不是孔子发明的,而是孔子系统整理上古教育内容而承传下来的先祖文化。因此孔子自己不著书立言,他说的话,是后世弟子整理的。

中国称作神州,先祖文化本为半神文化,实际上是修道的文化,属于道家,由三皇五帝的上古一直传到近五千年,与来自河图洛书的周易息息相关,而上古帝王们自己本身就是神或者半神的状态,比如黄帝征服蚩尤,都可以呼风唤雨,神通大显。他以道治国就完成修道过程,获得圆满,最后白日飞升,与近侍大臣乘龙登天。后世为了纪念他,做成衣冠冢。因此儒家文化,实际是道家修道文化留下的。儒者因为一直负责教育而自觉做着整理文化教材的工作。

孔子没有发明儒学?真机藏在一个字中
儒学一词因孔子的整理便定下来了,其内涵展示了人类这一层的道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孔子的使命

所以,出身儒者的孔子便进行了系统整理。儒学一词因他的整理便定下来了。但它虽然是上古文化的继承,却仅仅展示人这一层的道理了,也就是人这一层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规范--仁义礼智信,并以仁德为核心,传授各种技能。这时候,由于道德的败坏,神通与神迹,除非真正的修道者,已经很难看到了。历史发展到春秋时代,道德下滑,各国征战不休,孔子不得不将文化从道的核心,转入德,而且仅仅是人的层次的仁(人)德,将仁德作为重点,提出来,规范出具体的孝悌与忠信的纲要,以维持人类社会的道德水准,不过早的衰败。

人们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以为孔子不信神,实际上,不语不等于不信,而是不说。孔子对祖先重祭祀,对上古圣王极为熟知和崇敬,对修道的老子也十分敬仰,怎会不知先祖的神通广大。但他深知,人道德败坏,就会很容易分不清正神与邪灵或者鬼怪乱神的区别,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邪魔之道,甚至运用术类的东西来做坏事。

所以他知道人已经不能轻易涉及这些东西,于是保持沉默,不加论述不加涉及。这也就是注定的安排,儒这个字,本就意味着,将来人类道德下滑,人类这一层的教育,必将形成人需要的理念,也必须是人所需要的东西,神的东西不会再轻易展示给人了。

因此,孔子降生于世,完成他的使命,整理出人需要的道德规范与相关知识,从此定下人的教育核心与教材内容,成为后世人类教育的正统。这绝非偶然。

孔子没有发明儒学?真机藏在一个字中
中国称作神州,先祖文化本为半神文化,实际上是修道的文化,属于道家。(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佛、道、儒存在之真谛

如果说历史赋予道家的突出特点是真,那么儒家的突出特点在仁,在忍。克己复礼,克制私欲,重在忍,讲涵养,因此历史必将大善的宣扬留给佛家。这也是佛家在隋唐前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儒家讲做人的理,佛家讲善恶的因果报应,等于补上信神的源头,给儒家做人的理,赋予根本的凭据:做人讲仁义,为的是得到神的庇护,获得善报和福寿安康。

因此以儒家为起点,做好了,就自然想要走出人的层次,开始追寻圣王修道的足迹、宇宙的大道,走向修炼,古代的儒生如此,许多大家熟知的诗人如陶渊明、李白、王维,如苏东坡等文豪,或者修道,或者修佛,这一切都是为了给最后的历史结局作的预演,留下修炼的文化罢了。

责任编辑:轻描淡写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