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赤壁赋》为文本,描绘苏东坡与二友人复游赤壁、登绝壁等情节的明代文征明画本。(图片来源:台湾故宫博物院)
孔子在《论语》中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说,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北宋大文豪苏东坡饱读经书,阅览万卷,其中最让他仰慕的古人却是吴国贤人季札。这是见贤思齐的典范,苏东坡为什么仰慕季札呢?
尊崇季札言行 生前让其子在荒岛备棺修坟
被朝廷流放到海南岛之后,苏东坡写信给好友王古,有一段文字非常有趣。大意是:我临近暮年,贬谪到这样蛮荒偏远的地方,基本上不再有生还的希望。今年春天与长子苏迈诀别,已交代后事。如今我到了海南,首先,做一副棺材,其次,修一座坟墓。我已写信给儿子们,要是我死在海外,就葬在海外。这样做也符合吴国贤人季札“死在异乡即葬在异乡”(季札将长子葬在齐国的嬴、博两地之间)的理念。既然父亲可以这样葬子,难道儿子不可以这样葬父吗?
生前不携带家眷出远门,死后不护送棺材回故乡,这也是东坡居士的家风。如此说来,苏东坡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倘若他死在海南,就葬在海南。达观的人真是什么都放得下、想得开啊!连自己的身后事也要效仿季札的行为,可见苏大学士仰慕季札到什么程度!
名传千古 王叔季札三次谦让王位
春秋末年,诸侯争霸,长期混战不已。位于东南的吴国传到国王寿梦时,国势渐强,始遣外交使者交通中原诸侯。寿梦当时有四个儿子,长子名诸樊,次子名余祭,三子名余昧,幼子名季札。
季札仁柔而有才学,兄弟间友悌相爱。寿梦临死前,欲立季札为王位继承人,季札谦让“不可”,乃立长子诸樊。兄弟并约定:诸樊死,由弟余祭继承王位。余祭死,由弟余昧袭承,以后依次再传四弟季札承袭为止。这是以兄死弟继的方式传位,也是遵照先王寿梦的遗命而行。这是季札第一次让国。
季札的大哥诸樊在位时,季札因让国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市),人称“延陵季子”。后又封延州来(今安徽凤台县),又称延州来季子。二哥余祭在位时,季札以其博学善辩的才干作为外交使臣,出使于齐、鲁、郑、卫、晋诸国。目见耳闻到各国君臣、父子、兄弟间的争权夺利及其盛衰情况,不胜感慨,同时也增广了他的见识。
二哥余祭死,三哥余昧在位四年后,亦死。余昧遵先人的遗言,欲把王位传授给弟弟季札,季札仍推辞逃位不受。吴贵族商议乃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则王余昧后立。今卒,其子当代。”于是立余昧子僚为王,是吴王僚。这是季札的第二次让位。
时诸樊之子公子光,不服王僚袭位。他常说:“吾父兄弟四子,当传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国,光父先立。即不传季子,光当立。”乃广结门客,阴养死士,命刺客专诸在王僚赴宴时,用藏在鱼腹中的短剑刺杀王僚。公子光即位,此即吴国历史上有名的吴王合闾,即是被越王勾践消灭的吴国末代国王吴王夫差的父亲。旧戏曲中有《刺王僚》、《鱼肠剑》即叙说此事。
季札出使回国,知道政变的情况,承认了既成事实。他说:“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于是哀哭报命于王僚墓前,并等待合闾新的任命。这是季札第三次的让位。
以上所记具载于《史记.吴太伯世家》。司马迁评曰:“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太史公以为季札让位有仁心,见微细处而知国家盛衰。称赞他是一个了不起的“贤者”。
苏东坡作《季子赞》,称赞道:“泰伯之德(开创吴国的始祖),钟于先生。弃国如遗,委蛇而行,坐阔春秋,几五之二,古之真人,有化无死。”他把季札让位上联到周太王时,泰伯让位于弟季历之故事,称赞他有让国的遗风。其思想达到了古时真人有化无死的境界了。
苏东坡梦中授字缅怀先贤
湘山逸人毛文仲是苏东坡的旧友,他有一个儿子,对苏东坡很仰慕,成年后,毛文仲为儿子改名为“在庭”,但还要为他取字。
古时,男子20岁成年后,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需要使用字,以示相互尊重。因为名字只供长辈、恩师或自称。名与字,或为互补,或是相似。毛在庭应该取什么字呢?
这天晚上,毛在庭梦到苏东坡授他二字“季子”,作为他的字。毛在庭醒来后格外兴奋,高兴得废寝忘食,还把这两字拿去请教僧人惠洪。而毛在庭成年之时,苏东坡已经去世十多年了。
有宾客不理解,于是问僧人德洪:“为在庭,取字‘季子’,是什么意思呢?”
德洪回答:“世人不知那是怎么回事,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他说,苏东坡非常喜爱西汉,尤其推崇贾谊、苏武二人。不仅喜爱他们的文风,也爱他们身为人臣的气节。
贾谊是汉朝时梁怀王刘揖的太傅。刘揖是汉文帝最小的皇子,很受文帝宠爱。汉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贾谊随梁怀王入朝朝见,怀王不幸坠马身亡。贾谊认为自己身为太傅,却没有尽好责任,为此深深自责,终日哭泣,于隔年忧郁而终。
而苏武于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却被匈奴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劝降,都没有成功,就将他放逐到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苏武留居匈奴十九年,历尽艰辛,仍持节不屈,不辱使命。直到始元六年(前81年),才被匈奴释放,返回大汉。
苏东坡认为,虽然这些贤士的气节,各有不同,但都是向吴国季子(季札)所学。春秋时期,季子出使鲁国,途径徐国。徐公宴请季子,席间看中了他身上的佩剑。季子心想完成出使任务后,要把这柄剑送给徐公,但返程途中即得知徐公去世的消息。于是季子来到他的坟墓前,将佩剑挂在墓旁的树上才离去。季子不因徐公已死,就违背赠剑的初心。
从春秋至汉朝,时间跨越了数百年,但季子“不欺心”的风采未尝不“在”汉“庭”?德洪解释,或许因此,苏东坡为毛在庭取字“季子”。
参考资料:
1.《苏轼全集》卷九十四◎赞三十七首【延州来季子赞(并引)】
2.《史记・吴太伯世家》
3.中华书局《大名人小故事:人生智者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