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陆游画像。(图片来源:公有领域/维基百科)
提到大诗人陆游,您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是他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种深刻的蕴涵吗?是他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那种忧国忧民的真挚情感吗?还是他和唐婉凄美的有始无终的夫妻之缘、“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千古哀思?
其实,陆游一生的作品颇丰,其反应的内容是多层面的,涵盖的范围也甚广。其一生诗作有万首之多,后来陆游又自行删减了许多诗,流传于世的有超过九千首诗!陆游是宋代诗人中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人,是中国古代存诗数量最多的一位!
(根据其它资料,理论上,中国写诗最多的人是清代的乾隆帝。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介绍,乾隆御制诗总书为三万余首。不过,当代专家对此有较大争议。)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诗人、词人。后人每以陆游为南宋诗人之冠。陆游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是中国历史上自作诗留存最多的诗人。
本文为读者介绍陆游《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中的第七首诗。此诗于绍兴二十四年作于山阴,陆游时年三十岁。
读懂这首诗的那一刻,不禁让笔者感叹,中国的神传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妙不可言!全诗一共四十个字,语言的涵量和密度极高!其中涵盖的典故居然有六七处之多,背后所蕴含的深意让人回味无穷!
为了能更好的理解这首诗,就不得不去体会诗中的典故,这是必要的。因此,笔者会在文中用很多笔墨去谈诗中的典故。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之七)
陆游
匆匆过三十,梦境日已蹙。
谁知叹亡羊,但有喜得鹿。
本来作何面,认此逆旅屋。
逢人吹布毛,出世不忍独。
我们先看第一句。其中,蹙,意为紧迫、急促。
时光如梭,岁月匆匆,漠然回首,我的人生已经走过三十年的光阴啦。人生如梦,在这百年梦境中,三十年的岁月已过,时间紧迫呀!
“梦境日已蹙”是非常关键的一句,正因为人生短暂,人世间只是我们暂时停留的地方,并不是我们永久驻留的所在,才有了后面的“本来作何面,认此逆旅屋”!
不但人生如梦,中国古代还流传着这样的话,《西游记》中也有记载:“人身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遇,全此三者,幸莫大焉。”
正因为如此,陆游在诗的最后一句发出了“逢人吹布毛,出世不忍独”的大愿!他要向认识的每一个人弘扬佛法的博大,一人修行得道只是解脱自己,不再堕入生死轮回,陆游的宏愿是希望他能接触到的所有人都能听闻佛法,都能得到生死解脱,修行圆满!
“梦境”,有人生如梦之意。人生如梦是个成语,意为人的一生就好像一场梦,比喻世事不定,生命短促。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尊,通樽)他还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佛教中,也有把人世间的一切看作是虚幻、是梦境的说法。因此,让人不要执着于人世间的名利情,被其所困,而不能挣脱凡网。
《金刚经》(鸠摩罗什译)偈子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华严经》卷二十五载:“如实知一切有为法,虚伪诳诈,假住须臾,诳惑凡人”。
对此,民间有这样一种理解和体悟是,一切依靠因缘而生的世间法,都如梦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如雾霭一样的不可琢磨,无常变幻。同时又如同闪电一样的快速变化。我们应时刻这样看待这个世间的一切,不要执着它而被它束缚,这样我们才能解脱凡网,显露本真。
许多当代人也感叹:人生如梦,漫漫红尘,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花开花谢,四季轮回,人生道场,皆为过客!
我们再来看第二句,“谁知叹亡羊,但有喜得鹿。”此句承接上一句,人生三十岁月,须臾而过,让梦中人警觉时间之紧迫,回首一下,人生中有失有得,你在悲伤失去了许多,“叹亡羊”,忽而却意外发现,也有得到的惊喜,“喜得鹿”。其实,在永恒的生命角度来看,人间的富贵财富皆如过眼烟云,瞬间消散,何须患得患失呢?
“亡羊”和“得鹿”各有典故。
亡羊,是一典故,源于《庄子.骈拇》篇: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臧和谷两个人在一起放羊,都把自己的羊丢了。问臧干什么事情去了,说是拿着竹简在读书;问谷干什么事情去了,说是在和别人掷骰子玩赌博游戏。他们两个人做的事情虽然不同,但在丢失羊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
这个典故后来形成了一个成语——臧谷两亡,或者臧谷亡羊,形容做事马虎大意,不专心,目标不明确。
得鹿,也有一个典故,源自《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途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者矣。”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讵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夫曰:“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遂讼而争之。
郑国有个人在野外砍柴,碰到一只受了惊的鹿,便迎上去把它打死了。他怕别人看见,便急急忙忙把鹿藏在没有水的池塘里,并用砍下的柴覆盖好,高兴得不得了。过了一会儿,他忘了藏鹿的地方,便以为刚才是做了个梦,一路上念叨这件事。
路旁有个人听说此事,便按照他的话把鹿取走了。回去以后,告诉妻子说:“刚才有个砍柴人梦见得到了鹿而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我现在得到了,他做的梦简直和真的一样。”妻子说:“是不是你梦见砍柴人得到了鹿呢?难道真有那个砍柴人吗?现在你真的得到了鹿,是你的梦成了真吗?”丈夫说:“我真的得到了鹿,哪里用得着搞清楚是他做梦还是我做梦呢?”
砍柴人回去后,不甘心丢失了鹿。夜里真的梦到了藏鹿的地方,并且梦见了得到鹿的人。天一亮,他就按照梦中的线索找到了取鹿的人的家里。于是两人为争这只鹿而吵起来,告到了官员那里。
这个典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还有下文。——官员说:“你最初真的得到了鹿,却胡说是梦;明明是在梦中得到了鹿,又胡说是真实的。他是真的取走了你的鹿,你要和他争这只鹿。他妻子又说他是在梦中认为鹿是别人的,并没有什么人得到过这只鹿。现在只有这只鹿,请你们平分了吧!”
这事被郑国的国君知道了。国君说:“唉!这法官也是在梦中让他们分鹿的吧?”为此他询问宰相。
宰相说:“是梦不是梦,这是我无法分辨的事情。如果要分辨是醒还是梦,只有黄帝和孔丘才行。现在没有黄帝与孔丘,谁还能分辨呢?姑且听信法官的裁决算了。”
笔者认为“亡羊”和“得鹿”这两个典故本身,也是蕴涵深厚,发人深省。陆游在诗中用“亡羊”和“得鹿”来比喻人生中的失与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