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与唐三藏。(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京剧《沙桥饯别》是一出传统戏。演的是唐太宗送别玄奘法师,到天竺取经的事。我在过去介绍京剧的文章中,曾经提到京剧剧本,所演的历史故事,取材多方面。有的确实有历史记载,有的看来似乎是演历史故事,但是与历史实际情况有出入。京剧《沙桥饯》故事,就是无历史记载,而是根据中国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里的故事,编写的演出剧本。
说起唐僧取经的故事,这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事。可是玄奘法师到天竺(今印度)取经,从大唐启程出发时,并不是唐太宗李世民送别他的,当时大唐西部突厥为患,边境关口把守严紧,禁止国人随意出入国境。他那次从长安走时,是在唐朝贞观三年(629年),他既不是国家钦差,也不是“自费出国留学”,他是违背禁令独自一人,背着行李,混迹在难民中出关而西去,因此唐太宗并没有给他饯行。
另外,那时唐三藏经西域到天竺取经,不但要历经艰辛,背着行李,冒着炎热酷暑穿过沙漠,跋山涉水。而且要穿越许多小国,语言不通,又没有“护照”,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所以在京剧《沙桥饯别》一戏中,编剧为他编排了唐太宗为其亲自写牒文的情节。牒文,就是通行证。这全是编剧移花接木,虚构出来的。实际情况是,唐僧途经西域,西突厥的可汗敬佩他,下令其属国对他礼遇。有的还给他路费。
佛教在汉朝时开始传入中国。唐僧本名叫陈袆(hui),生于602年,646年去世,始葬于白鹿原,唐高宗时,669年迁葬护国兴教寺。唐僧法号玄奘,洛州缑(gou)氏(今洛阳偃师)人。他到天竺取经,途经110国,行程5万多里,历时17年。他的路线,用现代地名说,就是从中国河南洛阳出发,到陕西西安,经甘肃敦煌,到新疆吐鲁番,再到喀什,经吉尔吉斯斯坦,到乌兹别克,经阿富汗,到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再到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经拉合尔,到印度德里,再到阿格拉,经印度瓦拉纳西,到印度菩提伽叶,最后到印度的那烂陀寺。他到天竺学习梵文、学习释教,取回657部梵文文献(包括贝叶经)、8尊佛像和释迦牟尼佛的舍利。他回到当时的京城长安,唐太宗李世民对他也十分敬佩,因此率领10万余官民出城迎接。
在唐朝之前,长安有座兴建于隋朝的无漏寺,后来毁坏,唐高宗李治为太子时,为孝敬其母文德皇后,在无漏寺原址,扩大修建了一座寺庙,叫大慈恩寺。唐朝时的大慈恩寺规模相当大,建筑相当壮观。据史料记载有13座庭院,楼、亭、殿、阁、禅房、塑像、树木等一应俱全,屋宇共1897间,僧人300多。玄奘法师取经回来,唐太宗在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为他举行升座仪式,就是叫他担任大慈恩寺主持。他取经带回的文献,就存放在此,并且他在此翻译梵文文献10多年。他还在此口述,由其弟子记录,完成了10万多字的《大唐西域记》共12卷。此书记叙了玄奘取经途经的西域地区,人文地理、政治等情况。唐太宗看后十分高兴,赠给他贵重的袈裟,并为他撰写序。此序,不仅刊载于《大唐西域记》每卷首,而且也由当时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刻制在石碑上,置于寺内保存。他的弟子慧云和颜悰(cong)撰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玄奘为保存佛教文献,设计了一座七层石材佛塔,上书皇帝,唐高宗作了“批复”说,建五层砖塔,由国家出资建塔,地址建在大慈恩寺西院。因此,塔在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建时,为5层砖塔,建在大慈恩寺内,始名慈恩寺塔。玄奘当主持后,据佛教修炼者宁愿饿死,也不吃落地的雁的故事,改名为雁塔。因为在长安荐福寺建有一个小雁塔,后人就将大慈恩寺的雁塔叫做大雁塔,此塔到武则天修缮时改为7层,到后唐重修时大慈恩寺规模基本是原模样。但到后来又经明朝成化、万历年重修,大慈恩寺的规模就已经缩小到只有原来一个西院大小。
由于工作关系,我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曾经几次去西安出差,就住在大雁塔附近,东道主请我们在西安饭店吃香酥葫芦鸡,饺子宴,带我们到尚未开放的大慈恩寺和碑林参观,因此对上面这段史实记忆犹新。那时和平门外,通向大雁塔前面的道路是土路,寺庙和大雁塔已经年久失修呈现危机,破败不堪。1983年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国家才开始按明朝时的规模,恢复重建相应建筑,例如今人看到的山门、玄奘三藏院、钟鼓楼、藏经楼、广场、喷水池、雕塑、东苑、西苑、围墙、道路等都是结合开发旅游业新建的,树木也是新移植的,就连大雄宝殿和里面的佛像都是新修建的,玄奘的雕塑像更是用现代技术雕塑的。顺便提及,如果有人想在西安看古木,可去古观音禅寺,那里有一棵唐太宗手植银杏树,看此树最佳时间是秋天,秋天银杏树叶变金黄色,参天古树和树下落叶铺满地面,黄灿灿的,景色非常壮观。
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作者就加入了一些神奇传说。南宋时《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出版,书中有关唐僧取经故事,就有了猴行者和沙神,这两个随行者。我在前面说了,京剧《沙桥饯别》是取材于神话小说《西游记》。《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明朝中期的一个文人,他的仕途不顺,只做过小官。但是在他那个时代,民间传说和元代杂剧,已经有了有关唐僧取经的故事雏形,明朝画家徐渭在他的《南词叙录》中,就记载有关玄奘身世的文字。吴承恩是据《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大唐西域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民间神话故事传说,以及元代有关唐僧取经的杂剧,进行再创作,写成的这部名著《西游记》。《西游记》一百回成书于明朝嘉靖末年。现在出版的此书,是根据万历二十年(1590年)金陵世德堂刊《新刻印象官版大字西游记》一书,校对并用现代印刷技术出的书。
京剧《沙桥饯别》,全剧只有两场戏,剧中主要人物:李世民为老生,唐三藏为小生,房玄龄为末,殷开山为净,尉迟恭为净,徐绩(徐懋功)为老生。第一场戏是在皇宫,李世民接见唐三藏,命他为大唐钦差去印度取经。第二场戏是李世民在沙桥为唐三藏饯行。在第一场戏中,李世民上场后一大段念白,交代了接见三藏的原因:“孤,大唐天子,贞观在位,自登基以来,风调雨顺,海晏河清。孤有意欲命唐三藏去西天取经,以崇佛教,但路途遥远,跋涉艰难。不免将御弟三藏宣上殿来,与他商议。内侍,(内侍应:有。)宣三藏上殿”。这场戏唐三藏和李世民的唱腔主要是二黄原板、正板。这二黄原板、正板是此戏老生唱腔的精华。第二场戏,唐三藏唱西皮摇板,李世民唱西皮导板、原板和西皮二六。西皮二六唱腔:“孤王在长亭把旨传,尊一声御弟三藏听根源,天朝无有真经卷,怎令人悟道把禅参,你今替孤行方便,披星戴月去西天……”,也是此剧中的精彩唱腔。
早期的《沙桥饯别》,戏中的三藏是老旦唱腔,以龚云甫演的最佳。余叔岩并没有在舞台上扮演此戏中的李世民,而是时对其二黄唱腔进行了加工,在1940年出过唱片。1959年,由余派老生、剧作家陈大濩对戏中的李世民二黄唱腔再次润饰后,写成新编剧本,唐三藏的唱词也做了更改,他在浙江京剧团演出,后来北京的吴春礼又做了修改和推行,才使这出戏就成为余派传统戏。此后戏中的唐玄奘就改为小生,由姜妙香首演成功。
余叔岩是谭鑫培的弟子,他创余派,是在谭派和奎派的基础上。奎派是在清朝道光年间由四喜班的张二奎首创,余叔岩学奎派师从吴连奎,吴连奎也是奎派老生。余派唱腔刚柔相济、韵味醇厚、雄壮豪放,扮相端庄、英俊。余叔岩的弟子有杨宝忠、谭富英、李少春、孟小冬、张伯驹等。其代表剧目有《搜孤救孤》、《阳平关》、《战太平》、《定军山》、《洪洋洞》等。
已故的上海戏校教师王思及,教出来两个余派老生女弟子,一个是姜培培,一个是王佩瑜。现在网上有她们唱余派戏《沙桥饯别》的音像。论嗓音洪亮、腔正圆润,我认为姜培培的唱腔更好。她来纽约演出过,她扮相更端庄俊美,唱腔嗓音好,腔正洪亮、刚劲,而且音色醇美、悠扬。YouTube网上有姜培培清唱《洪洋洞》录像,是2018年传到网上的,虽然没有注明演唱时间,但是我从京胡伴奏是李世荣,(因李世荣是2013年去世,)推测这个录像,应当是在2008年,纪念孟小冬诞辰100年纪念演出时录制的。我非常喜欢姜培培唱的这个“洪三段”,可以说是百听不厌。
为便于读者了解本文所叙述故事的历史、地理背景,特在本文后附三条注释。
注释:
1.古时长安城与今日西安市既有关联,城址又不同。古长安是中国历史古都,是周、秦、汉、隋、唐等十三个王朝的都城。自元朝以后政治地位失重。长安在明朝时成为西安府的一个县。到近代西安设市后,长安就成为西安市的一个区了。
2.现存西安市城墙及城门楼、钟楼、鼓楼等是明朝在原唐朝皇城的基础上修建的,也是中国现存古城墙保存最完好的建筑。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
3.唐代长安城面积84平方公里,古长安城在历史变更和战乱中,城墙和许多建筑,都被破坏、湮没了。大雁塔仅仅是古长安的十几处遗址之一。
责任编辑:李云飞 来源:看中国专栏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