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派蒙恬,北逐匈奴,修筑万里长城。(绘图:Winnie Wang/看中国)
从公元前700多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这期间将近五百五十年,统称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无休无止,百姓为躲避战争,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农业受到极大破坏,大量田地荒芜。
秦始皇派蒙恬,北逐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秦始皇平定六国统一天下后,战争并没有完全停止。当时的北方是匈奴民族居住的地方。长期以来在南从阴山、北至贝加尔湖之间的区域活动,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他们经常深入中原,进行袭扰和掠夺。秦统一全国后,匈奴对秦的威胁仍然很大。秦始皇一直就想要平定匈奴,去除这心腹之患。可是大臣中意见不一。后来,据史书记载,说有人从外边带来一纸谶书,上面写着“亡秦者胡也”。很自然的人们都会认为这个‘胡’指的肯定是匈奴,那时候人们称匈奴人为胡人。这就更加坚定了秦始皇要征伐匈奴的决心。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向河套(就是人们所说的“河南地”)对匈奴进行征伐。蒙恬兵分两路,亲率主力从上郡北出长城攻其东,另一路经义渠、萧关攻其西,在黄河之滨展开一场激战,收取了河南地。次年,蒙恬又率大军北渡黄河,杀入阴山、贺兰山,迫使匈奴人仓皇而逃,远遁北漠七百里,不敢南下牧马,原先被占领的秦、燕、赵之地尽数收复。并在这个地区设置了四十四个县,重新设置九原郡。北逐匈奴后,蒙恬奉秦王之命,长期镇守边疆,带领着三十万雄师,修筑长城,抵御匈奴。为了加强边防,秦王决定把过去秦国、赵国、燕国这三个国家历代所分别建筑的城墙连接起来。由蒙恬带领手下三十万大军,既驻防,又筑墙,修筑了一条西从临洮开始,(临洮就是现在的甘肃省岷县)东边一直到辽东碣石的万里长城。这条长城,对于抵御匈奴的骚扰,保障国内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安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且长城不但用于防御,蒙恬还将其改良为可以进攻的战略场所。后世人们称其为万里长城。万里长城,可以说是人类史上罕见的巨大军防工程。现今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万里长城,可以说是人类史上罕见的巨大军防工程。现今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绘图:Winnie Wang/看中国)
孙中山先生在评价秦始皇帝修长城时说:“长城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治水等。”今天,长城已由最初的一道防御工程,演变成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再后来,秦始皇又迁徙三万多户居民到北河、榆中(现在的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地方,垦田生产,开拓边疆。使得边境地区发展起来。
孟姜女是谁?
说到长城,说到秦始皇,人们都会想到“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的原型最早来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550多年前,是在秦始皇出生三百多年前发生的事情。说的是齐国武将叫杞梁的,为国打仗战死。他的妻子孟姜氏,在城外迎接夫君灵柩。齐王要在郊外祭奠。杞梁妻子孟姜氏认为那不合礼仪,不够尊重。杞梁之妻孟姜氏要求齐王在宗室正式吊唁杞梁。那时的记载当中既没有“哭”,也没有长城或者城墙、更没有“城墙崩塌”的情节。后来曾子在他的书《礼记・檀弓》中提到这件故事,就添加了哭的情节;再往后在刘向所著的《说苑・善说篇》中又加上“崩城”的内容。就这样演变成了“杞梁妻子痛哭丈夫,齐国城墙崩塌”这样一件事。但那也只是齐国的城墙崩塌。后来不知道是谁给安到了300多年后出生的秦始皇的头上。后来明代作家冯梦龙在他所著《东周列国志》中对这件事已经做了澄清。他说后世传秦人范杞梁筑长城而死,其妻孟姜女哭倒长城,“盖即齐将杞梁之事,而误传之耳。”就是说是在齐国那个事件的基础上,人们误传的。这一误传可就误大发了。平白无故的让秦始皇背了两千年的骂名。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文艺界,许许多多的历史剧,很多都是为了迎合人们的口味,编者想像、编纂出来的。这个孟姜女哭长城,也是那时候的人们,出于自己个人对秦始皇的看法,或者是出于借古讽今的需要,加工编造出来,扣到了秦始皇的头上。用现在的话说,整个就是一个冤假错案。
所以,今后再听见有人说孟姜女哭长城,您可以给朋友们讲讲真相,告诉他们是怎么回事,给两千年前的秦始皇平个反,还他一个公道哦。
秦始皇已经统一六国,北定匈奴,下一步,他还要做什么呢?请关注:南征百越。
主要参考文献:
李开元《秦谜:秦始皇的秘密》
李开元《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