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地游戏下,开发商抱团而战,市场分化严重。(图片来源:China Photos/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1年6月1日讯】(看中国记者丁晓雨综合报导)集中供地,让2021年前五个月的土地交易市场氛围变得非常诡异,开发商们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相互较着劲,可以为了一块地“龙争虎斗”,也会在某些时机默契地选择放弃,抱团取暖成为趋势。
据《时代周报》报导,自从2021年2月北上广深以及天津、重庆、南京、杭州、厦门、合肥、济南、武汉、成都、福州、郑州、无锡、苏州、沈阳、长春、宁波、青岛、长沙等22城实行土地集中供应以来,不仅改变了热点城市宅地供应节奏,也彻底改变了房企生存逻辑,传统竞拍方法与融资模式都不再适用新的“战场”。
报导称,除上海、苏州、合肥、武汉、长沙、郑州、成都等7个城市还未完成集中供应或仍处于竞拍中之外,其余各城的结果已尘埃落定。据不完全统计,已完成出让的15个城市累计成交金额突破7186亿元。
只是这场所谓土地供给侧“历史性”改革的游戏,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一边是热闹非凡,一边是门庭冷落。一位TOP 20房企的品牌人士曾表示,“杭州的‘门票’很实惠,保证金最高的才5000万元一宗,大部分都在2000万元左右”,但“如果是上海,竞买保障金起码是地价的20%,一块10亿元的地就要交2亿元”。
4月26日,四个一线城市中,首个开启集中供地的广州,16块地吸引了近50家房企参与,累计揽金240亿元。
游戏一旦开始,不但要玩得嗨,还要能玩得起。
据《时代周报》不完全统计,“马甲”数量累计超过300组。部分热门的地块,竞价30秒就到达峰顶价,某央企开发商甚至为这块地准备了60个“马甲”。
热闹的还有杭州、重庆、深圳等城市,土地平均溢价率均超过30%。甚至屡屡出现溢价100%的现象。而另一些城市,如长春、青岛,长春38宗土地中有32宗以底价成交,青岛首批集中供地土地平均溢价率仅为2%。
集中供地,不但令土地市场经历着冰火两重天,部分城市如北京,由于设置了地价上限,竞拍地块转竞公租房、自持等环节,可售面积减少,拿地成本也隐形抬高。
即便是同一城市不同位置的地块上,也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地理位置较偏、周边配套资源匮乏的地块遭遇终止交易或流拍的比比皆是。
部分房企为了维持企业现金流不断滚动,保证核心城市市占率,即使利润被“吞噬”,也不得不参与这场“游戏”。
为分摊成本、规避开发风险,“游戏”方式还有抱团取暖,以联合体方式“拼单”拿地。
在北京的首轮集中土拍,共54家企业参与,其中有37个联合体,其中金地+华润+保利的“铁三角”组合,联合报名了30宗地里的21宗地。而在重庆出让的48宗土地中,也有多幅地块为联合竞拍竞得,其中龙湖所拿的5宗地块中,1宗为联合拿地,而金科所拿的3宗地均为联合形式,合作对象包括大唐、美的、华宇和新希望。
《时代周报》报导称,5月30日,有业内人士表示,虽然重点城市的首批集中土拍已经过半,但就整体效果而言,并未完全抑制过热的土拍格局。
克而瑞研究中心近日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这一轮的集中供地对于房企来说,单一的招拍挂拿地方式显然已经难以满足盈利需求,并将带来较大的经营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