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忍堂(网络图片)
张良后代九世同堂
三世同堂、四世同堂以享天伦之乐,是普通人所向往的,但您听过九世同堂的家族吗?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自北齐至唐朝九代未曾分家的家族,合家900余人,家道和睦仁善,子孙繁众,人财两旺。
这个家族的代表人物张公艺(577~676年),是汉初三杰之一张良的第26世孙,出生在北齐年间,一生经历了4个朝代:北齐、北周、隋朝和唐朝,终年99岁。
张公艺是郓州寿张人,东晋时期,张公艺尚未出世时,其家族已经成为一大望族。
张公艺(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三帝亲书旌表匾额
南北朝时期,北齐文宣帝高洋,在天宝元年(550年),亲书“雍睦海宗”金匾,派东安王前去拜访。
另据寿张县志记载,隋文帝开皇八年(公元588年),题匾“孝友可师”,圣渝邵阳公梁子恭携匾亦亲慰抚。这年,张公艺12岁,主持家务的是张公艺的父亲张兴。
隋朝末年,秦王李世民曾单骑到占据任城(今山东济宁)的徐圆朗军中刺探军情,不幸被徐圆朗的人认出,欲围攻秦王。李世民杀出一条血路向西北方向逃去。当他来到寿张县张家庄前,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河上有一独木桥,李世民身负重伤,人困马乏,不幸马失前蹄跌入水中。这时,张公艺正带人在河岸边习武,见一壮士跌入水中,忙叫人救起,扶到家中,给他治病养伤。不几日,李世民恢复健康,不便说明自己的身份就拜辞启程了。李世民一直没忘张公艺救命之恩,在贞观九年特赐亲书“义和广堂”金匾派使臣前去旌表。
当使臣来到时,张公艺正在太宗当年过河的地方修建大石桥。使臣回京禀报给太宗,太宗便批资修建,并派尉迟敬德监修。此桥被称作“访贤桥”、“古贤桥”,石桥长约60米,宽6米,距今以1300多年。
古贤桥遗迹(网络图片)
高宗亲访百忍义门
张公艺一生正德修身,重礼重义,忍让齐家,周围邻居对这个大家族交口称赞。他们各自从不同角度诉说这个家族的品行:有的说当家人公平、管理有方;有的说全家团结、品德高尚,在大家的称赞中,张家的美名遐迩闻名。
唐高宗李治当朝时,一次从泰山回来,亲自来到张家询问义由。
张公艺向唐高宗介绍了家里的一些情况:“我们九世同堂,全家有900多人口共享餐饮,每到吃饭时间便以击鼓为令,群坐餐厅,予以内外,男女分别入席,老人在上,晚辈在下,儿童另设桌凳,谦恭礼让,上下仁和,雍睦熏蒸。”
唐高宗边聼边看,发现这个家族不但人义气,连家畜也与别不同,养的百只犬亦效家风有序,缺一不食,先到的狗不先吃饭,等到所有的狗都到了,才一起开始吃饭。直到现在,还有“张公艺家的狗缺一不食”的说法。
唐高宗心中暗暗赞叹,也想考验一下张公艺治家的本领,便取了两个梨,让他分给全家吃。张公艺接过,让家人用石臼粉碎,入缸注水,鸣鼓集合全家,每人用小匙饮汁一口。高宗看到后,对张公艺连连称赞。这些记载,至今仍画在“百忍堂”的墙壁上。
唐高宗经过各方面的观察,钦佩非常,当问到张公艺的治家秘诀时,他写了100个“忍”字,并详细说明了“百忍”的具体内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
张公书百忍,唐朝着勋名。(网络图片)
唐高宗深受感动,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赞颂之。
当时一代才子、唐朝“草圣”张旭题诗曰:“张公书百忍,唐朝着勋名。天子躬亲问,旌表悬门庭。洪都是故郡,清河脉长存。儿孙须当记,族远诗为凭。”尔后该族人便以“百忍”为族徽。此外其族望还有清河、亲睦、冠英、燕贻、孝友、敦睦、敬宜、流远等堂号。
《百忍歌》——张公艺
百忍歌,歌百忍;
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
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长;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
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
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
刘伶败了名,只为酒不忍;陈灵灭了国,只为色不忍;
石崇破了家,只为财不忍;项羽送了命,只为气不忍;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来创业人,谁个不是忍。
百忍歌,歌百忍;
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想后忍之方,装聋作哑忍之准;
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接邻近;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
忍得勤奋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忍得骨肉存人伦,忍得口腹全无命;
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憾;忍得人骂不回口,他的恶口自安靖;
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没劲;须知忍让真君子,莫说忍让是愚蠢;
忍时人只笑痴呆,忍过人自知修省;就是人笑也要忍,莫听人言便不忍;
世间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
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人生不怕百不忍,人生只怕一不忍;
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万祸皆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