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上有一块天然清凉石,炎炎烈日下,依然触感冰寒。(示意图/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它清凉的奥秘,要从一块石头说起。从南台山麓往西北约20千米处,有一座清凉谷,其尽头坐落着一座幽丽如画的千年古庙清凉寺。山寺大殿后有一块天然巨石,名曰“清凉石”,堪称五台山镇山之宝。它上方平整,下方凹陷,长约5米、宽2.5米、高2米,整体造型仿佛一枚硕大的灵芝。
五台山气候恶劣,夏季酷热,冬季严寒,终年黄沙滚滚,飞禽走兽都无法在此生存,附近的百姓更是饱受煎熬。文殊菩萨慈悲为怀,发愿救度生灵,前往东海龙宫,欲借一块宝石,焕发五台山的生机。
于是,文殊菩萨变成一个化缘的老和尚,来到龙宫,向龙王借一块宫门口的石头,以改善五台山的气候,造福人间。龙王面露难色,原来那块石头叫“歇龙石”。每当龙王五子行云布雨归来,汗水淋漓,燥热难耐,一旦躺卧石上,便可迅速恢复精神,所以这是龙王和龙子最为珍爱的宝物。龙王不便直接拒绝,但想到石头重逾万斤,老和尚未必拿得动,就说:“这顽石也算不上什么宝物,却非常重,要是您有本事就把它带走吧。”
谁知,文殊菩萨神通广大,口念咒语,将巨石变得弹丸一般小巧,徐徐飞入菩萨衣袖之中。菩萨飘然而去,只剩下目瞪口呆的龙王,心中叫苦不迭。五龙子回宫后,得知歇龙石被文殊菩萨带走,气得暴跳如雷,风风火火飞向五台山,准备夺回宝石。五龙子年轻气盛,见到菩萨后傲慢无礼,菩萨便略施法术,将中台、北台之峰合拢,把它们夹在其中。龙子们动弹不得,只能挣扎着摆动龙尾。
只见龙尾扫过山体,巨石翻滚而下,成为今天人们传说的“龙翻石”;扫过峰顶,立刻削成一马平川的平台形状。最后,五龙子被文殊菩萨驯服。那块“歇龙石”,则被永远地安放在五台山上,灵气充溢山间。从此五台山一片清凉,雨水充沛;山顶碧草丰美,成为天然牧场;山间林木蓊郁,奇花异草缤纷多彩,处处生机盎然。五台山也正式有了“清凉山”之名,歇龙石也更名为“清凉石”。
清凉石为何清凉
清凉石主要成分是石英岩和片麻岩,曝晒于炎炎烈日下,依然触感冰寒,似乎具有一定的清凉属性。然而除此之外,清凉石并无其他特别之处。难道它真的可以决定一片山地的气候吗?
山区内,或散布于幽僻山谷,或镶嵌于陡峭崖壁,裸露出许多带有奇异花纹的岩石。那纹理像层层书页,又像重重水波,如浮雕般凸起,隐约透露出远古时代的讯息。经学者勘探,这是一种名为叠层石的生物化石,其花纹是史前最古老、最原始的藻类生物的生命痕迹。这些微小的生物,生活在大约30亿年前的海洋内。
而五台山岩体的寿命,约有25亿年之久。经过各种强大而复杂的地质作用,五台山从海底隆起,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水面的陆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已知古老地层构成的最高山脉之一。
冰缘地貌
五台山多处体现了典型的冰缘地貌,最早描述古冰缘地现象的,出自徐霞客的游记:“余先趋台之南,登龙翻石,其地乱石数万,涌起峰头。”地质学家认为,龙翻石即“石海”,多发育于山顶夷平面或较山体较平缓的部位。而在五台山绿浪翻滚的崖壁上,还布满了纵向排列的碎石,如瀑布般飞流直下,这是另一种“石河”现象,多发育于冻土区的凹地或沟谷中,呈现缓慢蠕动状态。
除了壮观的碎石奇景,高峻挺拔的山体斜坡处,更突兀地出现大片隆起,如同凸面圆鼓。它们就是“冻胀丘”,又叫冰丘,属于冻土地貌,而在台顶的草甸上,随处可见碎石围成的凹坑,这也是冰缘地貌中的现象之一——“热融湖”。
以上这些现象,多是由于冻胀、热融、重力、风力等多重作用共同形成,大多出现在高纬度、海拔4至5千米以上的地区。然而,五台山地处北纬38°附近,台顶海拔最高也不过3千多米,却出现了高寒地带特有的地质风貌。
同时,五台山处于断块山地,山体内部布满大量裂隙,雨水和地下水在其中储存、流布,形成山泉涌出,最终在山区内构成密集的水系网络。清冽的甘泉静静流淌,所到之处也给人带来冰凉的体验。再加上来自大洋的暖湿气流与山林水气相结合,形成丰沛的降雨,以及云烟笼罩、五彩霞光等象征着祥瑞的天然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