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决犯人 古代为何选“秋后问斩”?(组图)

发表:2022-05-26 10: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元朝关汉卿的《窦娥冤》
元朝关汉卿的《窦娥冤》。(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古代处决犯人时一般都是“秋后问斩”,甚至还要赶在“午时三刻”行刑,现代人对此大为不解:古人为什么会有“秋冬行刑”的规矩?甚至非要选在“午时三刻”呢?背后大有玄机。

为什么要在“秋后问斩”?

最早关于秋天行刑文章应该是出于《礼记.月令》篇,内容是:“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这里主要强调的是秋天属于万物凋零,天气由极热开始转凉,属于极阳后的阴阳交汇,因此“行戮”也就是行刑最为合适,

“秋后问斩”起源于汉朝,那时候规定秋冬行刑,除了那些谋逆大罪会立即斩首之外,一般的死刑都会在秋季霜降之后执行。这其中的意义就是顺应天意,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而秋冬则是万物凋零的季节,让死刑犯随着落叶一起“魂归九天”,为了能够更好的承顺天意,处决犯人也要遵循这个规律。

“秋后问斩”除了这些顺应天时,应天道,有一种落叶归根的意义之外,还有就是考虑到农民的生活问题,因为在一年四季中,农民是在秋冬季最不繁忙,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来围观,也不会影响到农耕的问题。

在进入隋唐以后,重案大案是需要经过中央复审的,死罪更是严格按照流程执行,到了明清两代,又引入了秋审、朝审。同时又把这些死刑案划分为四类,缓决、可矜、情实、留养承祖。除了情实类案件在皇帝勾决死刑后必须执行外,其他几类情况在没有特殊情况均可以免除死刑。

犯人 秋后问斩 午时三刻
古代死刑都在秋季举行,叫“秋后问斩”。(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为什么在“午时三刻”行刑?

古代一天分为12个时辰,每一个时辰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午时三刻就是现在的正午时分,太阳最强盛的时候,此时的天气是一天之中阳气最盛的时间,午时就是中午的十一点到一点之间,那么午时三刻就是11点44分左右。

将斩首时间选在“午时三刻”,也就是现在的11时45分,有两种说法。

首先,据史书记载,午时三刻,太阳正处在正中央,此时地上的影子是最短的,同时也是阳气最旺盛的时期,阳气可以压制和驱散阴气,为了不让死刑犯的鬼魂作祟,所以要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

另一种说法是,由于死刑犯很早就被送抵刑场,期间一点东西都不能吃,且到了那之后还要长跪不起,如此苛刻的条件,犯人多半疲惫不堪,加之正午的阳光较为刺眼,致使犯人神智不清,即便被砍头也没有多少知觉,自然也没太多力气反抗,因此选在此时行刑的成功率很高,也可减轻犯人痛苦。

责任编辑:陈新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