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梁楷《太白行吟图》。(图片来源:东京国立博物馆)
笔者一直很喜欢诗仙李白的《将进酒》,近日忽然悟到历代对此诗的解读其实都是常人层次的,李白真正想表达的是他的求道之心。号青莲居士的李白,一生好道。因此,我们要理解一个修道之人的创作,必须抓住这一大关键,就能真正理解《将进酒》。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李白在这一时期,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也就是另一位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藉酒放歌。李白作此《将进酒》时,距离自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
《将进酒》了贯穿一个酒字。众人均知,酒在中国神传文化里有很重要的地位,这里的饮酒绝非常人层次的藉酒消愁,更非及时行乐。神把酒这种东西带给人有两层意思,一是丰富人的生活,增加人这一层的乐趣。从李白这一篇作品来看,对人世间的名利情孜孜不忘的常人是绝对写不出来的。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波澜壮阔的现象,有文章认为这是作者看到的另外空间的景象,笔者也这样认为。下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也是从功能角度来看的,即在另外空间看人的一生是很快的,这个开端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李白实际表达的是对人间名利得失的看淡和放下。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里的岑夫子、丹丘生是李白的朋友,也是修道人,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同道合,的确如此,满身名利的人是不可能和李白成为朋友的,有评论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称为神来之笔,这种说法很有意思,也很准确,的的确确就是神助。“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表现了李白对名利的看淡,“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看起来好像是自比圣贤,实际想表达的是圣贤都是寂寞的,因为他们的境界太高,一般人理解不了,而实际他们的生活又是很丰富的,因为他们可以和宇宙中的生命体沟通,只有真正修炼到一定层次的人才能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的状态,而“惟有饮者留其名”好像是想出名,留下个好名声,实际是讲真正放下名利的人往往能留下名,比如八仙、济公等人没有哪个想过我将来要留个名,李白也没想过我要出名,但他们的名却留了下来。
下面的“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写的非常豪气,常人通常理解为李白的豪放不羁,这里的关键字是销,销有销除,销毁的意思,销什么呢?万古愁,常人愁什么呢?愁名利情得不到满足,换句话说也就是种种的执着放不下,而销万古愁就是把久远年代以来所有的生命长河中形成的,积累的执着都彻底放下,返本归真,万古表示时间的跨度很长,这里可表示为所有的意思,同则更有意思,李白不但要求自己放下所有的执着,还希望他的朋友也能放下所有的执着,一个藉酒消愁的人只是暂时不想了,酒醒了又为名利去争去斗了,和李白的“同销万古愁”有天壤之别。
李白作为修道人酒在他的修炼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其实李白的作品里很多都表达了他的修炼之心和修炼的层次,比如一般认为的极有仙气的诗《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前两句修道的意思很明显,而最后的“别有天地非人间”实际表达的是常人看到的只是一座普通的山,最多景色比较优美而已,而对李白而言远不止如此,他可以看到这座山同时同地存在的许多空间,元神可以进入这些空间,和里面的生命体沟通。
李白被称为诗仙,仙是人加山,表明许多修道人是在山中修的,李白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也是如此,也确实修到了一定的层次。
当然李白能写出这篇《将进酒》,神助的因素占很大比例,历史上不少不朽的艺术作品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