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及“七月流火”,总让人觉得是在说天气炎热。(图片来源:Pixabay)
一提及出自《诗经》中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或“七月流火,八月萑苇”,很多人就容易望文生义,总直觉认为“七月流火”是一个在描述天气炎热的文雅词儿。不过,这个认识偏偏是错误的!因为,“七月流火”实际上是指气温转凉。到底《诗经》中所谓的“七月流火”是指什么呢?为什么会关乎天气热或冷,又关乎天文中的星宿呢?接下来请随笔者一同了解“七月流火”这一个总让人误会的词的具体含意吧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如此写道: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
至于“七月流火”所指,则为:黄历七月到来后,天气开始从酷热转为寒凉。或许,是因为现代人多以公历(西历)来理解文中的“七月”,这才导致“七月流火”被误解为天气炎热,闹了点笑话。
《诗经》中所述的“七月”,之所以不是我们一般印象中的炎夏,是因为在汉初之前,中国历朝历代所运用的历法均不同,故各历法的岁首(每年的首月)也不相同。在夏代的夏历中,岁首是指正月初一;商代殷历是以十二月初一为岁首;周代周历则是以十一月初一为岁首。
至于《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乃是西周的作品,诗中所采用的历法,当然就是夏历、周历。两种历法。这就是为什么所谓的“七月”指的是夏历中的七月,而非公历的七月。如果我们将它换算成今人熟悉的公历,则相当于西历中的八、九月份。这时候,正值从炙热的夏季渐入凉爽的秋季期间,天气是逐渐从热转凉的。
不过,“七月流火”到底是在说什么?后世对此仍有多种解释,存在不小争议。综观论之,七月天热,确实成为“七月流火”的多数解读,而“七月流火,八月萑苇,九月授衣”则指,在黄历七月的夜晚,我们能够看见“大火”(恒星名)偏西沉落,这时的天气逐渐转凉;黄历八月正值农作物的收割期;黄历九月则属于准备冬衣的时期了。另外,有人依据此理,将把“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翻译成了“七月大火星向西,九月妇女授以冬衣”。
至于“七月流火”中的“火”,则是天上的一颗红亮恒星,在中国古代,将这颗星宿称为“大火”。在《毛传》中,有关于“流火”这样的记载:“火,大火也。流,下也。”而那时的天文学家是依据东、西、南、北四方位来划分天空中的星宿。而这四个方位共有二十八星宿,每个方位各自指涉七个星宿,像东方位置的苍龙七宿包括: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西方位置的白虎七宿包括:奎宿、娄宿、胃宿、昴宿、毕宿、觜宿、参宿;南方位置的朱雀七宿包括: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张宿、翼宿、轸宿;北方位置的玄武七宿包括:斗宿、牛宿、女宿、虚宿、危宿、室宿、壁宿。
由于,所谓的“宿”,指的并非是单颗的星星,而是指星座、星群,因此,每个宿实际上都是包括了若干颗星。至于上述的“大火”星,则是指东方七星宿中的第五宿--心宿。如果依照西洋星座来划分,“大火”星所指的,正是能发出红色亮光的天蝎座,它同时也是天蝎座中最亮的一颗星。
每年到了夏历中所谓的五月黄昏时,“大火”正位在位置最高的正南方;当时间走到夏历中的七月黄昏时,“大火”的位置则开始由天中央的位置逐渐朝西方降下,就“知暑渐退而秋将至”。而古人遂将一颗发出红亮的“火”星逐渐西下的过程,也就是“大火”这颗星在天空中“移动”的“缩时轨迹”,称为“七月流火”。看来,我们在这时候就需要好好的发挥一下想像力,方能体会古人当时在七月间的观察感受了。而当古人觉察了这个天文现象之际,自然就产生了夏暑逐渐衰退,而寒秋将降临、天气将要转寒的认知及心理准备。
身为孔子的第三十二代孙的唐代经学家孔颖达也记录了此事。他在〔诗经疏〕中载道:“于七月之中,有西流者,是火之星也,知是将寒之渐。”
说完上述种种,再告诉各位一件事:虽然这么长时间以来,古人的的确确将“七月流火”理解成天气渐渐转凉之意,但因为在采用了公历纪年之后,实在是出现太多人理解有误,致使不少人开始质疑《诗经》中提及的“七月流火”之原意,甚至有部分人士直接凭借公历断定,《诗经》中的“七月流火”恰恰是在形容炎热天气。纵然有研究者指出这是误解,但仍无法阻止此说之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