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茄楠木刻“囍”字朝珠。
朝珠,从宗教的数珠演变得来,指与清朝礼服彼此搭配的佩挂物珠串,拥有佛头、佛肩、背云、记念等组成部分。朝珠一串,与世称的念珠相同,都是一百零八颗,数字也具有意义,其中十二颗代表了“一年有十二个月”,其中二十四颗象征“二十四个节气”,剩下的七十二颗,则代表了前人们结合天文气象等多个经验方法所总结出来的一种历法--“七十二候”,专用于农事指导上。观赏过清朝剧的人,或许已经发现王公大臣的朝服除了箭袖、蟒服、披肩等,更会在胸前挂上一长串的抢眼珠炼。那正是朝珠。
清朝茄楠木朝珠。每隔二十七粒加入一青金石质佛头。三条记捻都穿有珊瑚珠,下有珊瑚坠角。背云、坠角皆为珊瑚质。
“朝珠”一词的起源
数珠在演变为朝珠之前,其实一开始是蒙古与西藏的密宗喇嘛教徒时常使用的物品,后来才逐渐扩展到佛教徒中。换言之,朝珠早期受到蒙古数珠的影响,宗教性高过于政治性。经过高僧作法、祈福过的数珠,极受清朝皇室贵族的喜爱,故随身配挂来做为护身吉祥物。
故宫博物院器物处编辑嵇若昕表示,清朝的满洲人笃信喇嘛教,当蒙古、西藏地区的达赖、班禅等宗教领袖要圆寂时,或是遇上清朝皇帝、皇后生日时,会进贡运用蜜腊、琥珀、珊瑚等材质所串制的数珠,以示祝福。
“朝珠”一词在清朝早期的文献记录中并未出现。研究者表示,综观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及清世祖(福临)实录,仅出现数珠一词,而无朝珠一词,清圣祖(玄烨)亦沿袭此用法。
景闻在〈数珠、念珠与朝珠的定名演变〉一文中,整理了《清代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承作活计档》的档案资料及北京故宫收藏的文物,并归纳了重要现象。此文提出雍正时期存在“念佛装严”数珠和“朝装严”数珠这两种,而这二款在形式上出现了主要差异,也就是记念、坠角、背云和珠串的大小不同。
在比对了档案资料与实物之后,研究者在文中阐述了数珠与念珠的异同:
念珠来源于数珠,是在数珠的基础上进行了“装严”,而对比了雍正时期档案记载的“念佛装严数珠”、乾隆时期档案记载的念珠式样,以及现存的雍正十年的“脂玉念珠”样式,可知物件均一致,甚至与清宫旧藏的其他念珠样式也都相似,均有豆、杵、钱、蝙蝠、磬等装饰物,均无背云、坠角。由此可见,虽然数珠、念珠同为佛教记数工具,样式却不同。
至于朝珠一词,则要等到雍正朝后期才出现。
像雍正八年,《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谕行旗务奏议》载说,八旗都统等议覆据察旗侍卫那齐布僭用朝珠、蠎服、马项悬缨任意行走,殊属越分,应该要请禁止等语。在雍正后期,所谓的“‘朝装严’数珠”则转换为“朝珠”,也就是专门用来指朝廷参加朝会等场合时要佩带的数珠。
研究者认为,“朝珠”一词的出现,是雍正时期从“朝装严数珠”所演变出来的,同时彰显出朝珠的政治性价值及名符其实的地位。
乾隆的御制文〈端凝殿恭藏列祖御用朝珠记〉提到,朝珠源自于佛教,在乾隆朝代之前已经承传了五代,是满洲特产,后代子孙理应要继续恭敬守护。
“记捻”又称“记念”或“计捻”,是“朝珠”中的组件。此串清朝翠玉记捻各有十粒珠子以黄绳串起,每串珠又可分成两组,每组五粒珠子。(以上图片来源皆为国立故宫博物院)
谈具“宗教性”的数珠与具“政治性”的朝珠
佛门弟子诵经念佛时,用来计算诵读次数的念珠,在逐渐演变为晋见君王或待客接物时,与服装搭配的朝珠之后,这二者之间的用途及含意当然是大相迳庭。那么,具有“宗教性”的数珠与具有“政治性”的朝珠,究竟有何不同呢?
两者外型极为相似,均由一百零八粒珠子贯串制成。
佛经《佛说木槵子经》记载:“苦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 为了消除烦恼、消灭业障的人,当以木槵子串成一百零八颗念珠,随身携带,用它来专心诵经称佛,每念一回,就拨一颗珠子,依次数去,即有定心修行的功效。
念珠在用途、形制上较为自由。鸿禧美术馆副馆长廖桂英解释,除了常见的一百零八颗珠子的样式外,“也有串五十四、四十二、廿一颗珠子,甚至一千零八十颗珠子的”,目前最常见的,是只有十八颗珠子,也就是念珠的一种--戴在腕上的“手串”。
至于念珠的珠子数目,廖桂英副馆长说,“可能得依珠子颗粒大小而定,若是大颗的珠子,一百零八粒串起来,长可及膝,使用起来,恐怕不大方便”,而珠子的材质方面,并不限于玛瑙、蜜腊和琥珀,也会使用珊瑚、水晶、青金石、松绿石等玉材宝石,或是兽骨、人骨、木材和树木种子等常见材料。
在外型上,都由一百零八粒珠子串成的念珠与朝珠虽然极为相似,但仍有不同。国立故宫博物院器物处编纂陈夏生说:“朝珠比较复杂,多了佛头、记念和背云”。
一般朝珠会由身子、佛头、背云、记念( 又称“记捻”或“计捻”)、大坠、坠角六部分所组成。
共一百零八颗的朝珠凡是每二十七颗,就在此处穿入一粒不同材质的珠子,称为“佛头”(有的念珠也有)。一串朝珠共四颗佛头,色泽和大小一致,直径会比其他多数珠子大上一倍左右,由于把一串朝珠四分了,故又称为“分珠”,据悉寓意为四季。佛头上会连缀一塔形“佛头塔”,其穿孔的方式是倒置的“T”字形,即将朝珠的两头各自从对穿的孔的一头穿入,且都从中间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为一。
朝珠组成示意图。(图片来源:看中国制图)
“记念”和“背云”是从珠串本身的分所支出的珠子或丝络,一串朝珠共有三条记念、一条背云。三串记念表示了一个月中的上、中、下三个旬期,总和为三十天。每串记念,各有十颗珠子,而这十颗珠子又可分成两组,每组五粒珠子。配挂朝珠时一边一串,另外一边两串。记念的戴法男女有别:男性将两串记念置放于左边,一串在右;女性则是置放两串记念在右,一串在左。
此外,这三条记念又称为“三台”,据悉是因为当时称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如同言官的谒者则被称为外台。另有一说指天子有三台,包括:观天象的灵台、观四时施化的时台,以及寓意圣明高贵、观鸟兽鱼龟的囿台。
最引人瞩目的背云,又称背鱼儿,这就是指戴上朝珠后,背后会垂下一条绦,绦的中下部有块玉,这一块玉就是背云,也就是佛头塔的顶端用阔丝带系缀的那块“大坠角”的上端所垂有的一块宝石。
一般说来,背云多为玉质或翡翠,也有镶嵌宝石的铜器背云。背云的用意是让佩戴之人能一元复始,复始必须要在阳面,中国易经云:中背为阳,胸为阴,故背云须挂在背后,复始于阳面。以当前流行语来说,具有要获得正面能量的意思。
由于朝珠须依据官品大小与地位高低,所使用的材质、绦色均存在差异,以示区别。
参考资料
国立故宫博物院
谢淑芬〈朝珠〉(光华杂志)
景闻,〈数珠、念珠与朝珠的定名演变〉
《皇朝文献通考》《皇朝礼器图式》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陈慧霞,〈清代朝珠研究的再省思〉《故宫学术季刊》 第三十七卷第四期(页17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