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企图以大规模破坏乌克兰的能源基础设施、制造极艰苦的生存条件来逼迫基辅乃至其欧洲盟友屈服。图为2022年10月10日,在俄军对乌克兰首都持续了7个多小时的空中导弹轰炸威胁中,一场大火吞噬了被莫斯科导弹击中爆炸的基辅热电联产发电厂。据初步消息,当天俄罗斯对基辅的空袭造成至少6人死亡、51人受伤、42人住院。(图片来源:Serhii Mykhalchuk/Global Images Ukraine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2年10月23日讯】(看中国记者理翺编译/综合报导)随着入侵邻国的俄罗斯军队继续用伊朗提供的无人机狂轰滥炸乌克兰的发电厂和关键的民用基础设施、以及乌克兰的平民目标,美国指出,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和他的班底对未来几个月在乌克兰继续进行战争的战略轮廓已变得更加清晰。
总体上,莫斯科的指挥部门在3个方面努力,试图扭转俄罗斯军队在入侵乌克兰战争战场上接连不断的失利,并希望破坏乌克兰部队的反攻、防御,乃至最终摧毁乌克兰。
大规模破坏、征兵、寒冷
在几条战线遭受了面上无光的重大失败之后,普京将数以万计的训练极差、装备不良的俄罗斯应征入伍者投入到入侵乌克兰前线的血腥战斗中,全力试图以这些人数去削弱乌克兰部队的反攻行动。
同时,俄罗斯军队对乌克兰全境的能源基础设施和民用目标实施了暴烈的集中而持续的空袭轰炸。在前期的导弹轰炸袭击因其导弹库存接近枯竭而难以为继之后,目前,俄军主要使用伊朗制造的被称为“神风敢死队”的无人机来实施轰炸空袭。
美国媒体报导指出,莫斯科的目标是“在冬季寒冷的天气中冻结乌克兰平民”,使他们难以生存。
《美联社》、《路透社》等多家媒体报告,目前乌克兰50%的发电厂已经被俄罗斯军队的空袭轰炸摧毁,“导致全乌克兰大面积停电”。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报告,近两天两位数的乌克兰地区成为俄罗斯军队轰炸袭击的目标。他在视频讲话中再次呼吁乌克兰公民节约用电。
“只要有可能,我们都在努力加快修复工作。”泽连斯基说道。“但现在,和前几天一样,总体情况还是需要非常有意识地(节约)用电,并限制在高峰时段使用耗能电器。”
“(这样的破坏下,)没有与普京政权谈判的空间。”泽连斯基在推特上写道。
意志之战 莫斯科的轰炸袭击企图“恐吓”乌克兰人民
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指出,普京当局的希望是,“通过给乌克兰造成足够多的苦难并大幅提高欧洲其它国家的能源价格,他可以摧毁乌克兰人民的意志并削弱其欧洲盟友对乌克兰的支持”。而另一方面,乌克兰也在坚持防御莫斯科发动的这种针对平民的极端攻击。
“我认为显然(普京政府)试图给(乌克兰)平民社会造成痛苦、并试图对乌克兰部队产生影响。”美国国防部新闻秘书帕特·莱德(Pat Ryder)准将说道,并继续补充。
“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是,乌克兰在让电网等东西快速恢复在线的能力方面非常有弹性。”
而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约翰·柯比(John Kirby)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本月俄罗斯军队的轰炸袭击在破坏许多乌克兰地区的电力方面“些许成功”。他指出,相较于试图扭转战场上的失败,莫斯科的轰炸袭击并不起什么作用,而更多是企图“恐吓”乌克兰人民,逼迫他们投降。
“我认为这是双重的。”柯比说道。
“我认为这是,一个,真正影响乌克兰人的民用基础设施,让他们更难生存。当然也让乌克兰武装部队更难沟通、四处机动和支持自己,但是,我也认为这就是恐吓乌克兰人民,让他们恐惧,迫使他们投降。”
欧洲会坚持吗?
美国曾表示,只要需要,就将一直支持乌克兰。但是,由于欧洲人面临不得不对“吃饭和取暖”做出选择的前景,因此普京寄希望于他们援助乌克兰的决心减弱。
“我不确定(俄军攻击的)目标是乌克兰的士气。我认为这是欧洲的士气,德国的士气,法国和其它国家的士气。”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前国家安全顾问约翰·博尔顿(John Bolton)说道。
“冬天来了。目前还不清楚欧洲是否有足够的能量来度过冬天、(供应)家庭取暖需求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尤其是其制造和生产的需求。”
“我们都将陷入衰退。看起来欧洲的衰退可能会更深。”博尔顿表示。“如果欧洲工厂不运转,它会更深。”
“这将使普京能够捕食那些现在无论如何只想翻页的欧洲领导人,这样他在战场上赢不了的,就可以通过打破欧洲的政治结果来赢。”
但是,北约和欧盟的领导人多次声明对乌克兰的支持,并指出,“如果现在让普京先生赢了,那么欧洲和世界将面临极为艰险的局面”。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